《北宋黄河北流与永济渠变迁》永济渠流经的县 郝金龙

206次阅读

共计 189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后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却引起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实则开创了李氏唐朝的300年基业。五代以后随着辽的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建时就失去了天津到太行山一线之北的大量土地,中原大地依然在辽族的觊觎之中。御边抗辽,继而御金又摆脱不掉永济渠对军运物资的掣肘。到北宋的庆历八年黄河北决以后这个问题凸显,一直到北宋灭亡,黄河怎样行流,御河何处淤淀、停漕,本文将不揣冒昧作以考证分析。

—、永济渠流经的县永济渠即御河,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其流径在历史册页中不乏描述,由于描述者对其(永济渠)依据的城、镇认识不一,对占压、交叉历史河流的认识错乱,时至今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依然是中国大运河的混沌中的混沌。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凿到涿郡(今北京市)的运河称为永济渠。唐因隋旧,又对永济渠加以疏浚、筑堤,成为维持中原与幽燕地区水上往来的枢纽,永济渠河道的径流没有多大的变动,继续沿用永济渠的名称,官方的史志也多称“御河”。

北宋建国之初的东北边界就到“信安”(天津西),永济渠最北端亦即信安。其南端引沁水段,因沙掩磧埋而废弃,改由百门泉作水源的卫水。本文所称“永济渠”即掐头去尾的永济渠。中段永济渠自隋、唐到北宋商胡北流时一直没有大的变迁。以下依据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I?®所史料(书名后的“卷”系笔者添加),再加上今天所知的沿渠城镇来描述这段永济渠的位置关系:

汲: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二:“有御河。”隋汲县,今卫辉市府东北1公里。

黎阳: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渠。”汉黎阳,在今浚县政府东偏南3.0公里处的大高村西与河道村间,紫金山北。

临河:《太平寰宇记》卷五七:“永济渠在县西北三十三里,自黎阳入界,东北入魏州内黄界。”又《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渠。”隋临河,浚县城东北18公里和善堂镇临河村南。

内黄:《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隋内黄,开皇六年复置,移治于今内黄县西二十里旧县。

疽水:《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西去县二里。”又《寰宇记》卷五四:“白沟今名永济渠。”北周疽水县,治今河北省魏县西南旧魏县,今大名县西稍南六十里。

魏:《寰宇记》卷五四“白沟南自相州疽水县界流入。”隋魏县,586年隋复魏县于汉旧治于村,今大名县西十里双未城村附近。

贵乡:《新唐书》卷三九:“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徒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北周县时迁到孔思集寺,今大名县大街乡。

馆陶:《元和志》卷第一六:“白沟水本名白渠,西去县十里。”隋馆陶,隋大业六年迁于北馆陶。

临清:《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在县城西门外。”隋临清,在临西县城仓上村;金初移今市南。按:岑仲勉错误认为,隋临清即金代迁于今市南的临清,今改。

清河:《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又《寰宇记》卷五八:“永济渠……南自汲县引清、漳(淇之讹)二水入界。”隋清河县,在今清河尹才庄。

清阳:《寰宇记》卷五八:“在永济渠之西。”隋清阳县,治所在今清河县府东稍北4公里谢炉镇的赵楼庄村附近,北宋时在城关村

武城:《寰宇记》卷五八“在永济渠Z北”,又《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渠”,亦见《宋史》卷九五所记御河。武城在故城县王行杖。隋武城,在今故城县盐厂村,永济渠北4公里;唐移武城于故城县王行杖;宋1076年移武城于今老城镇。

漳南:《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九域志》卷二,恩州历亭辖“安乐、杨村、礼固、漳南四镇,有永济渠”,漳南县此时在今武城县漳南村,于宋至和元年(1054年)省入历亭。隋漳南县,在今故城县故城镇;唐移县于今武城县漳南村。

历亭:《寰宇记》卷五八:“在永济渠之南。”隋历亭县,在今武城县东南高庄村,再迁今武城的果里村。宋时辖境包括故城县赵行一带。

长河:《元和志》卷第一七:“永济渠,县西十里”,隋初广川,今德州市中曹村;按《寰宇记》卷六四:“将陵县有永济渠。”宋将陵亦即今德州市。

东光:《寰宇记》卷六八:“永济渠在县西二百步”;又“浮水源自东光县南界永济渠分出”。隋东光,与今同城。

南皮:《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河”。《金史》卷二五同。东魏时,南皮县城迁于现址。

乾宁:《寰宇记》卷六八:“御河在城南一^步,每日潮水两至,御河从沧州南界流入本军界,东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东七十里于浊流口入海。此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路。”唐址,宋军,均在今青县。图以示之(见122 页图 133o隋唐永济渠中段从隋大业四年(608年)开通,经过隋、唐、五代到北宋其流径没有明显变化,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被黄河所截,存续达440年。


《北宋黄河北流与永济渠变迁》永济渠流经的县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