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朝和武城》夏与东夷的融合区 郝金龙

250次阅读

共计 176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少康中兴” 故事中, 展示了夏初年的国和部落名称, “爼” “穷石” “斟鄂氏” "斟灌氏” “伯明氏” “戈” “过” “有虞氏” “纶邑” “有鬲氏” 等,多在古黄河下游的东侧。 此区域应该是炎黄族系与夏时少昊族诸如: 吠夷、 于夷、 方夷、 黄夷、 白夷、 赤夷、 玄夷、 凤夷、 阳夷、 淮夷、 蓝夷、 帽夷、 莱夷、淮夷「鸟夷(又作岛夷) 等“九夷” 民族大融合的区域。 才形成以华夏为主的
民族主体。

有虞氏,在今河南虞县。 有虞氏是中国上古时代舜帝的部落名,在山西省南、 河南省西北一带。 禹将舜的儿子封于河南虞城, 实际上入夏后有虞氏即进入衰落时期, 大部分族人大量向南、 北、 东方迁移。 少康避难于虞国后, 受到虞伯思的帮助, 其时虞伯思的封地是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他给少康一块领 地叫纶。

纶邑, 在今河南虞县东南, 有虞氏国王虞思送给少康的一个城邑, 成了少康中兴的发源地。
爼, 夏朝古国名。 《左传•襄公四年》 : “后羿自齟迁于穷石。 ” 杜预注:

“銅, 羿本国名。 "《辞海》 认为在今河南滑县东, 似不准确。 应该在山东省某地。

戈, 据说在宋、 郑两国之间, 为夏王朝附庸国。 后来, 少康中兴, 灭掉戈国。
过, 在山东掖县、 莱州有的地名或村名仍存有淀、 浇的遗迹, “过西”“淀河” “淀里” “浇冢” 等。

寒, 在今山东潍坊市一带, 其属地称为寒国(也称伯明国) 寒淀灭后羿有穷国后所建, 其族人后来便以寒为姓。 有人研究说寒与夏同姓“姒” 。

穷石, 《水经•河水注》 : “平原鬲县故城西, 故有穷后羿国也。 ” 清代李玄伯认为, 穷石为穷丘之误。 应该在夏时黄河之东, 即后来德州之北的“大阜曰陵” 的将陵县或为“穷丘” , 因为古黄河冲击出很多“丘” 和“陵” , 自从流入平原后, 黄河故道上从西南到东北有灵丘(高唐南) 、 贝丘(临清西、 南) 、广丘(清河南) 、 西山(武城) 、 胥陵(故城镇) 、 将陵(德州北) 。

有穷氏, 夏时东夷部落, 自祖居地“齟” 迁到穷石的东夷人。 顾颉刚等人认为“有穷” 在今L1J东德县北。 有人研究说其“穹” 之简, 是发明“蒙古包"的部落, 所以说在山东省西北部是合理的。 因有黄河入海口海、 河交汇处的阻隔, 有穷氏应该是夏朝时最北的东夷人。

斟輒氏, 在今山东潍县西南。 夏代方国。 姒姓。 唐人张守节《史记•夏本纪正义》 引《括地志》 云: “斟寻故城, 今青州北海县是也。 ” 即今山东省潍坊境内。 大禹之后, 因其祖先封于斟寻国而成族, 有夏后氏、 有扈氏、 有男氏、

斟寻氏。 后因帮助夏后相而为寒涙之子浇攻灭。

斟灌氏, 在今111东寿光东北。 夏代方国。 姒姓。 夏后相曾居此国。 晋人杜预云“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 即此。 后因收容并协助夏后相而为寒淀之子浇攻灭。

伯明氏, 是夏朝东夷族寒氏, 在今山东潍坊寒亭区, 姓氏为耘姓。 夏朝时,担任过寒国的国君。 伯明氏最初让儿子寒淀辅佐, 因寒淀造谣惑众为伯明氏所逐。 后来寒淀协助有穷氏后羿篡夺夏朝帝相之位, 之后寒淀又杀后羿篡夺后羿之位。

有仍氏, 在今山东济宁县(即任国) 是太昊、 少昊后裔建立的国家, 是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四个风姓古国中最古老的一个, 建立时间约在公元前6000年—4000年之间,也是中华文明中最早建立的族邦国家之一,这个族邦国家到了夏王朝时期是居东方的一个富庶强大的部落方国, 在夏朝之前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 有仍氏国位置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有仍国都,是夏朝中兴祖少康出生之地(少康外祖父家) , 少康中兴复国后封此地为任国。

有鬲氏, 与有穷相近。 有鬲氏是夏族的重要一个分支, 传说有鬲氏是皋陶的后代, 皋陶是大业与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的儿子, 大业又是少昊的后代, 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正统的汉姓起源都是如此诠释的。 如此看来, 鬲姓是黄帝的嫡亲后代。 夏时在德州有鬲国, 周朝时强迫迁到陕西临潼。通过这些片断的、 与夏朝有联系的古部族来看, 夏朝早期的帝都就在冀、鲁、 豫的交界处。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大致标注了夏朝各部族的位置(见170页图2—1) o看来东夷是沿海生活的类群, 五帝时期就沿海岸线北进、 繁衍,在中国东部形成众多的部落集团。

 夏、 商、 周时中原人即以吠夷、 于夷、 方夷、黄夷、 白夷、 赤夷、 玄夷、 凤夷、 阳夷、 淮夷、 蓝夷、 嶋夷、 莱夷、 淮夷、 鸟夷等来鄙称他们。 因禹的影响, 夏的势力范围已到潍坊, 有穷氏和有鬲氏即是沿海北进的东夷人, 因黄河多条入海河口的阻隔, 大概只能沿鬲津河的南岸进入太行山东麓再北进, 故城县胥陵高地(在故城镇) 应是东夷人北迁的必由之路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