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朝和武城》夏后黄河 郝金龙

204次阅读

共计 14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洪水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被中国人世代传唱,看来夏朝的存在与黄河有莫大的关系。黄河水沙多,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此以往河床抬升, 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故城四季分明的地缘 黄河冲击形成肥沃的土壤,生长季节丰沛的水源条件,又是农耕民族赖以繁衍 的基础,所以说黄河下游地区就有先民生活于此,黄河泛滥和大禹治水的传说 一直流传到现代

1.《汉志》

谭其骥研究认为,黄河的最早河道有4000-7000年以上的历史,因《汉志 记载了它,故称《汉志》河。应该是大禹分九州时兖州与冀州的分界。故城县 在黄河之西,属于冀州,那时的冀州不同于今天的冀州,从德州的“东河” 山西的“西河”(在山西向南流的黄河)都是冀州的范围。根据故城镇东的土 层分析,故城县东部属《汉志》河的流泛区域,未经北宋黄河淤积。其流径大 致在临清南过高唐东北,拐过平原、德州,再向北,即今《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汉幅上所标注的黄河,东汉时改道(见171页图2—2古黄河流径示意图中《汉志河)

2.《禹贡》

太行山西黄河以北还有一条汉流,在历史时期内曾为黄河主流,一般认为 《禹贡》上说的过“大陆泽”再分“九河”的河道,因最早见于《禹贡》 以称《禹贡》河,并不是夏朝时的记载。依谭其鑲的观点,《汉志》河早于《 》河。因《汉志》河几千年的行流,河底抬高,才导致水患不断,于是禹才导河入于低洼的《禹贡》河。《禹贡》河过''大陆泽”,“大陆泽”的漫滩高 地就达到枣强县与故城县的接合部,这就是故城县西部的高阜地带,见下图 2—2古黄河流径示意图中《禹贡》河

3.定王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或前463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 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潔川,至长寿津 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潔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 ,显然就是沿今卫运河的河道,形成今故城县的东部高阜地带,过郑口后冇 再沿运河东流,而是在郑口向东北过今青罕、北官庄再到今景县王瞳,再东北 到景县。(见图2—2古黄河流径示意图中定王河

4.鬲津河

据现代对历史上黄河的研究认为,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 1590次,大的改道26次。上述的定王河徙只是被记录的第一次,《汉志 河和《禹贡》河,只是“禹醸二河”的二条黄河分流的主河道,在禹治河时从 “大陆泽”通海的还有“九河”,鬲津河即是最南的一条。它在故城中部也形成一条高阜地带,自今天的取土坑中对土层的河湖相黑土和暴出的贝壳层来看九河”曾有一河在此通过,即《禹贡》上说的“同为逆河入于海”,我们称 这一时期为“逆河期” ,7页图1—3和8页图1—4展示的即故城县出现的贝 大致从今军屯一于姑娘屯一何刘屯一李洪屯一傅官屯一大阜屯一兀兰屯一 李贤屯(武城县)一故城镇一德州等屯村通过。鬲津河在历史上只有名称, 否在故城县中部通过并没有人研究,这仅是本人的推测,详细论证见本书3页 鬲津河曾过今故城县的推测》和171页图2—2古黄河经径示意图中鬲津河

在这一时期黄河以二股入海,就大大降低黄河决口的危险,依谭其襄的说法二 股黄河的入海口都“不是一个,都有'九河'”入海,这大概就是大禹治水时 一改父亲鳏以“堵”为主的方略,而改用“疏”的策略。笔者想自此以后虽然 黄河没有宏杭巨堰,用十几乃至二十个河流来分流黄河水,以致至上千年也不 再会有黄河决口,所以夏朝的冀、兖接合部黄河应该是安流的。到春秋战国时 ,人满为患,列侯们抢地盘才截河筑堤,将若大之河规定在一个河沟中 是黄河决口又成常态。后世千百次河决时,人们开始神话般的传唱千年的“ 禹治水

 

 

《论夏朝和武城》夏后黄河 郝金龙 《论夏朝和武城》夏后黄河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