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故里●高鸡泊遗迹●清河崔氏
当前位置: 历史地理 > 《宋后四渎考》 明朝后运河决口(明朝) 郝金龙

故城县有几个小型河渎,历史记载缺失,里老相传失真。通过几年的考察,再比照记载,得知一些事件历史还是有所记载,因故城居民的迁徙换代后,导致文化断层,新入居民不能还原历史。明、清时期漳河入卫期间运河沿线决堤连年,故城县域变成了行洪区,又一步改变了故城地貌,历史上的小型河渎辨认起来更是困难重重。根据历史记载、实地考察、卫星地图比照,现对一字河、饮马河、响沟河、乌栏(禰)渎、沙溪作一考证。

一、明朝后运河决口

从北宋黄河北流到如今,黄河再也未光顾过故城县,但故城县的洪水灾害并未结束,究其洪水来源乃淫雨内涝和运河决堤行洪所致。据《故城县水利志》统计:“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今县境有记载共发生水灾92次,其中元代4次,明14次,清代65次,民国时期9次。自明代以来,明确记载运河漫决44次,其中上游左堤漫决淹及县境15次,县内(包括原武城县左岸)漫决17次,上游和县内同时漫决12次。”少习依此算来每7年最少要有一次水灾,其洪水来源乃淫雨内涝和运河决堤行洪所致。金泰和五年(1205年)[⑷〕开运河后,一直到整个元朝,卫运河抑或漳河多少次决口在故城行流,因记载不全我们也就无从记起,到了明朝尤其是有了县志后才能对运河决口的次数清晰起来。我们再依《故城县水利志》的统计取舍,不计淫雨内涝,仅卫运河在左侧决堤就有48次,从1406年至1963年共557年,也就是每12年就有一次“开口子”(故城人对运河决口洪水的称呼),明朝至1963年的“子”如下:

—) 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卫河堤岸自临清卫渡口驿溃决七处。(《明实录》)

成化九年(1473年)秋七月武城河决,没禾。故城大饥。(明嘉靖《武城县志》,清光绪《故城县志》)

正德十二年(1517年)秋七月武城河决,没禾。(明嘉靖《武城县志》)

嘉靖九年(1530年)秋武城河决,没禾。平地水深丈余,溺死者数百十人。(明嘉靖《武城县志》)

嘉靖十七年(1538年)夏六月大水,武城河决如前(指1530年)。(明嘉靖《武城县志》)

嘉靖十八年(1539年)武城秋水再至,患加于前。(明嘉靖《武城县志》)

嘉靖二三年(1544年)武城六月大水,秋七月复大水。河决,平地水深丈余,岁大饥。(明嘉靖《武城县志》)

嘉靖三六年(1557年)河决渡口,径入武城。(明嘉靖《武城县志》)

隆庆三年( 1569年)河决尖冢,水下武城。故城河水泛滥。(《天下郡国利病书》;明万历《武城县志》,武城灾情详见本志文存《毛家堤水利条陈》)

                       

「有事请联系站长邮箱:shuuder@qq.com」

赞(0) 打赏
随意赞助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关于"《宋后四渎考》 明朝后运河决口(明朝) 郝金龙"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哦~~

博客简介

一个出生在故城县,成长在故城县。在河南求学4年后,又回到衡水的1988年出生的青年!热爱家乡,努力学习了解家乡历史,让家乡历史为更多的世人了解!博客文章选自《故城探源》!

精彩评论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 407 篇
  • 草稿数目: 0 篇
  • 分类数目: 5 个
  • 独立页面: 2 个
  • 评论总数: 57 条
  • 链接总数: 6 个
  • 标签总数: 205 个
  • 注册用户: 497 人
  • 访问总量: 8,648,097 次
  • 最近更新: 2023年2月1日
服务热线:
 

 QQ在线交流

 旺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