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黄河北流》故城沙丘是黄河激流形成 郝金龙

269次阅读

共计 124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高鸡泊在隋唐以后是季节性沼泽地,在北宋黄河北流的20年后仍然有“一十八里”的“漫浅胶泥深阔去处” [139],从黄河北流后800年《故城县志》可见对此处的描述,在描写曲流河时“河宽七、八里,浅处唯生茅蔓,深处虽茅蔓不生”,在描写洼地时“秋水溢涨,则有鱼虾,春至则涸厲°]”,可以想象出高鸡泊在北流通过时的情景,西、北有西汉的张甲河和绛河漫滩高地的阻隔,东南有定王河漫滩高地的阻隔,此时黄河在故城县内形成了一个天然“大水库”,从今建国镇的来唐庄一直到今故城县北界,一片汪洋,最深处可达2)米,在阻隔薄弱处先冲出多股“小流港”。南来的黄河水仍源源不竭连续地涌入,最后在今北官圧到万小麻处向东北冲决,决口处以数倍于黄河流量喷薄而出,汹涌的河水又搅起多日沉积的泥沙下泄,从前沙岗经白庙村到周鸭鹅间囤积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沙丘,这条流径应该就是《宋史》说的"大流港"o河水在此挟带了更多的泥沙去填淤下游洼:!*, 一直到“长芦泊”。

到嘉祐二年< 1057年)大地震时由于多年的沉沙淤积,大流港已不堪行流时,又在“李村口”决出一条新的北流到“五千渠”,应是从高鸡泊到宋枣强(旧县村)、武邑观津(观津西)和瀛州乐寿(献县)的流路(见79页图1—24故城境内的黄河北流图)。

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宋朝史志所描述的“大流港”是由高鸡泊洼地向东北决出的1048年庆历黄河自然形成的主流河道。“少流港”是由高鸡泊洼地决岀的不同的小河道,包括“五股河”。“五股渝”则是对嘉祐二年( 1057年)黄河改道北流后仍然有水或仍然行流的小河道的统称,从“乌栏(禰)堤东北至小流港,横截黄河入五股河”[⑷]来看,郑口向东的今运河是“五股河”的第五股河,其他四股作为今人在无记载的情况下,是很难排序的。

通过对今天地貌的考察,大致分循北王庄、骑马寺、北官庄、牛卧庄、李仙寨、西三务的东沙河,东北过周鸭鹅南,即入琵琶湾,现代所开河渠因过大洋村北,又名大洋河,为“五股河”之一;起自大月庄村南,东北到太子营(中北化)、窦堡店北,故城县称“曲流河”,因过景县南江江村,全河都称江江河,过窦堡店缘故城、景县界到乡梁庄村界向北,为“五股河”之二;循前、后孟瞳间向东北,过张小麻北,再东北到魏家院东,过小寒布东,东北到高小营、大马坊、小马坊、皮婆屯,东入琵琶湾,为“五股河”之三;循嘉祐二年(1057年)黄河北流西北向枣强旧县东的为“五股河”之四。故城县北部的沙丘的形成原因一直争论不休,本文的观点可称之为“水成说”,形成于1048年到1057年间,这是黄河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故城县地貌奇观。因黄河断流,干旱少雨,风吹沙动,一些沙丘继续积沙增大也是客观事实,所以有主张为“风成说”。经过对沙丘植物考察,不少沙丘仍有天门冬属、马兰菊属等专有类型在隔绝的环境中生长。除北官庄、北侯庄和机场有人为痕迹外,《故城县志》图所画26丘均属“水成风积”之丘。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甘陵(甘罗的陵墓)”,66页图1—17中的瓷片就能证明,非但不是陵墓,而是唐宋时期繁华的村.

《北宋庆历黄河北流》故城沙丘是黄河激流形成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