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黄河北流》庆历八年到嘉祐二年的黄河北流 郝金龙

200次阅读

共计 77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048年六月黄河决于商胡后,从武城东过甲马营后进入今故城县的东大洼,过兀兰屯后进入高鸡泊,在高鸡泊(张甲河、漳河、定王河故渎围结的洼地)有过一段时间的积水(可能不超过二个月),待洼地(见图122汉张甲河和屯氏河围结的高鸡泊洼地南北)暴满,将高鸡泊东北的高地冲决,以几倍于黄河流量的高速流向下游洼地,这一时段形成了故城县东北部的大大小小的沙丘.

    “(皇祐三年,1051年)秋七月辛酉,河决大名府(馆陶)郭固口 [1殉”到''(皇祐)四年( 1052年)春正月乙亥,塞大名府决河⑴刀”,说明1048年黄河水在高鸡泊有半年时间的沉淀,即形成第一层北宋土层,第二层是1052年后形成(见图123黄河北流在兀兰屯的淤积)。从皇祐四年到嘉祐二年(1057年)虽有“嘉祐元年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⑴可”,但对故城境内的黄河的流路没有明显的影响。由于连续在9年内的大漫灌和行流不畅,对故城县境内洼地的淤积平均也不会少于2米,有的低洼处淤积达十几米,如在武官寨镇三言村间的取土坑中,地平以下10米仍然看不见北宋前的土层;也导致景县、沧州黄河水路的严重淤积,到嘉祐二年( 1057年)大地震时再次导致“李村口”决口,黄河又改道向北到“五千渠”,到达当时属瀛州的献县,再合永济渠到今青县,到天津以西折向东南入北宋朝廷在商胡决口后的数年内,对让黄河向北流还是向东流,一直朝议不决,主张东流的奏议占上风,到嘉祐元年( 1056年)四月文彦博、富弼、李仲昌的堵塞北流开河向东的主张得到执行,准备九年也讨论了九年的决口终于合龙,第二天就在原处决口向北冲开,朝廷贬了李仲昌后,再无人奏议向东开河,故到嘉祐元年( 1056年)后才有人关心庆历北流的下游河道,并致力于北流河道的治理,后才有了 “乌禰堤” “枣强塢” “乐寿境”的记载。


《北宋庆历黄河北流》庆历八年到嘉祐二年的黄河北流 郝金龙 《北宋庆历黄河北流》庆历八年到嘉祐二年的黄河北流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