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黄河北流》1068年前的黄河北流流径考 郝金龙

209次阅读

共计 15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上文中我们讨论了北宋黄河北流在熙宁元年(1068年)经故城县的流径,那么自1048年到106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后的20年间又是怎样行流的呢?

(一) 北流的入海时间

《宋史•河渠志》只有一句话介绍“(庆历)八年( 1048年)六月癸酉,河决商胡端,.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 [1旳,这个数据是黄河决口第三天皇帝派员得出的第一手资料,但对当时的流向,受灾地区并未提到,可能是宋廷疲于应对决口处,并未派员进行受灾地区调查吧!对九个月后黄河流路的记载仍是一 句:“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卫7]。”这句话说的是黄河尾段与运河合一灌注今青县,与记载的熙宁元年( 1068年)时黄河尾段是 一样的,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北宋黄河北流标注到今青县再向北。黄河这时还未形成称为“二股河”的东流,这次黄河的洪峰以1958年洪峰估计也不会小于20000立方米/秒,不可能在陆地上从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到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这9个月里一直游荡而不入海!史作者省了笔墨,后世就坠入五里云雾了。可喜的是宋朝并不缺少史料,虽然残缺,还是能找到蛛丝马迹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八年(1048年)十二月庚辰,判大名府贾昌朝又言:“至于武城,遂贯御河,历冀、瀛二州之域,抵乾宁军,南达于海。”〔128〕这就将黄河的入海时间框定在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到庆历八年十二月的6个月间,再也找不到证据了。以贾昌朝之言为依据,除去真正入海到贾昌朝获得消息延迟时间,最少也有4个月的时间黄河并未入

(二) 宋黄河北流在恩冀有过改道

庆历八年(1048年)十二月庚辰,判大名府贾昌朝又言:'至於武城,遂贯御河,历冀、瀛二州之域,抵乾宁军,南达於海。’” 其中“历冀二州之域”,也是概述。因为同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说:“(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二月)甲戌,河北转运司言黄、御二河决,并注乾宁军,请迁其军於瀛州之属县。诏止徙屯兵马於瀛州。”[⑶]是说,皇祐元年(1049年)黄河和御河同时决口淹乾宁军(今青县),并要求将被淹的乾宁政府机构迁到瀛州(今河间县)的属县去,最后北宋当局只迁徙军队去瀛州,而未迁政府机构,显然大水并未淹瀛州城,河水只有淹到部分瀛州地域而已。仍是《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录了司马光的一段日记:“先是,永济河自武城东趋永静军(东光),后为黄河所截,北趋长芦泊(今沧州市)。前骞[⑶〕又为黄河所卿Im〕,会地震,李村口决,北趋五千渠。”⑴习也证实庆历八年(1048年)的黄河北流与熙宁元年(1068年)的黄河北流走的不是同一流径,虽然这个日记记录的不是当时情况,但是说的都是有案可查的史实,这句话的今解是说:以前,永济渠从今老武城东流到东光,1048年(永济渠)被黄河所截断,永济渠从武城东15里向北,不再通过今德州(当时德州属军治在东光的永静军)到东光,而通过今故城、景县沿漳河到长:芦泊(当时应是清池县北的“薛摩陂[1珂”,与长芦河连接,在撤冷肖的长芦县旁,在今沧州市)的黄河河道。前段时间(10481057年)的洼地又被黄河所淤,到“(嘉祐)二年(1057年)春二月,是月(二十七日夜),雄、霸州地震⑴习” o因为地震影响此地,导致“李村口”黄河决口,黄河与永济渠才向北决到“五千渠”。其中的“李村口”大约在故城县的南岭踪和沙窝庄之间,但“五千渠”无法考证出在何处,估计在今淺阳河系东排河武邑县前后。据此能看出:1048年到1068年间黄河在此有从东向西改道的事以上的考证可以看出,黄河北流从老武城东十五里向北过甲马营再到今大杏基,在嘉祐二年(1057年)前是向东北经牛卧庄、李仙寨,到今景县县城方向的,到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二十七曰夜遇雄州大地蕉才有在古枣强(旧县村)向北的被记载的1068年的黄河北.

《北宋庆历黄河北流》1068年前的黄河北流流径考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