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故里●高鸡泊遗迹●清河崔氏
当前位置: 历史地理 > 《武城河西街》 武城大桥 张兰华

老武城大桥, 建成于1958年, 原名武城大桥, 后因1958年与夏津县合并,当时任夏津县长的陈仁全为大桥改名焕光大桥, 赫然书于大桥横梁上, 有人说系县长儿子的名字, 而不屑, 远近仍以武城大桥相称。 大桥用的是苏联图纸, 钢筋混凝土结构, 桥身由三个大桥墩支撑, 上面一个大桥拱, 弧线优美, 恰似一道彩虹斜跨长河两岸, 桥拱一端在河西岸偏西北, 河东一端偏东南 1958年建成之时就只有桥拱和一段下坡, 下坡向南一点就是老县城的西门 1973年展宽运河河道,把老县城区划为泄洪区, 县城搬迁到旧城西北, 老县城的西关搬到了东关以东,运河东大堤东移,大桥又接了一段引桥, 此时的桥头已经差不多是在老县城的东门了, 老县城址下挖近两米深, 成了河滩地, 即所谓行洪区, 运河枯水期就是一片良田。 因为西关东移到东关以东, 当时还被成为武城四大怪之一, 四大怪: “评剧团, 没人听; 西关挪到东关东; 县委的井打在河当中; 工业局的汽车拿人拥。 ”第一怪评剧团在当时太普及了, 每个县都有, 听腻了; 第二怪即是讲的西关东移后仍称西关之事;第三怪是说武城县委东移之后新井水质不好, 饮水成了问题,只得在到成了河滩的原址来打井, 故有此说; 第四怪说的是当时的工业局买了一辆旧汽车, 因为电瓶破旧打不着火, 经常要好多人拥(武城俗语“拥” 字当“推”讲) 着才能启动。

武城大桥在当时的德州地区算是最大的跨河大桥了, 桥拱下的一个大的孔洞, 可供大小船只经过, 几个桥墩伟岸挺拔, 小时候经常爬上去玩耍。 桥拱呈弧线形, 造型优美, 特别是在朝晖或夕阳映衬之时, 桥下波光粼粼, 桥上行人如梭,加之西岸老堤上绿树成荫, 桥两侧各有一段堤坡由青石镶嵌, 缝隙中青草葱茏,野花烂漫。 桥两侧各有一条青石铺就的台阶, 经常有村民担水往返其上, 那时候的运河水是活水可以吃的, 石坡入水处更是天然的搓衣板, 老河西街上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去那里洗衣服, 老人们常说河水洗衣服特别下泥, 意思就是洗得干净,洗出来还特别滑溜。 老河西街上人们有个习惯, 就是洗衣服拿呱嗒板砸衣服,  板隔着湿衣服砸在青石上, 呱嗒呱嗒的, 随即就可听见桥下的回声, 清脆悦耳绕音不绝, 甚是有趣。 桥南不远处的河床正好有一段弯, 河滩里农田连片, 长堤随河就势弯弯绕绕别有一番韵味, 站在大桥上无风自凉, 每到夏天老桥变成了人们晚上乘凉的绝佳去处, 两侧的人行台阶上坐满了老老少少, 海阔天空, 谈天说地。

大桥前身是一座木桥,在武城大桥南约200米处,应就是后来的建国扬水站那块。 战争年代在木桥北侧有鬼子修建的炮楼, 炮楼周围挖了战壕, 就为了守住木桥这条交通要道。 八路军为了端掉鬼子的炮楼, 截断鬼子的援兵, 用小船载满秫秸, 从南边顺水而下, 在两个桥洞间拦上几根棍子, 把火船拦在桥下, 木桥遂被烧毁。 从而切断了河东河西鬼子的交通。 木桥也算是为了抗日英勇捐躯的“烈士” 吧。 冀南区武城县随即迁入河西街, 1945年即率先跃入解放区行列 

                       

「有事请联系站长邮箱:shuuder@qq.com」

赞(4) 打赏
随意赞助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博客简介

一个出生在故城县,成长在故城县。在河南求学4年后,又回到衡水的1988年出生的青年!热爱家乡,努力学习了解家乡历史,让家乡历史为更多的世人了解!博客文章选自《故城探源》《河北省水文站名览》《漳卫南运河志》等!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 408 篇
  • 草稿数目: 0 篇
  • 分类数目: 6 个
  • 独立页面: 2 个
  • 评论总数: 21 条
  • 链接总数: 5 个
  • 标签总数: 213 个
  • 注册用户: 611 人
  • 访问总量: 8,666,722 次
  • 最近更新: 2023年5月28日
服务热线:
 

 QQ在线交流

 旺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