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口探源》郑家口可考的历史 郝金龙 叶景涛 宋淑敏

240次阅读

共计 238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通过对故城县古地理的考察研究,郑家口在隋乃至更早就是信都郡到清河 郡东北部的船渡通道;在唐朝更是枣强县(在旧县村)到漳南县的必由之路; 北宋末年开熙宁运河给完颜金氏提供汴京皇宫物资入北京的交通便利的同时, 也给郑家口船渡带来生机。经过朝代的更迭,最晚到元末,郑家口己经成为收 入可观的码头、集镇。元明战乱过后郑家口属故城、德卫、恩县、武城,成为 “四地交错”的黄金地带,大运河的空前繁荣才拉动成了 “五民”杂处的货栈、 商埠、街市。

郑家口可考的历史

故城县志虽然编修有11次之多,但是我们能见到的旧志只有清雍正五年 1727年)和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两种,但对郑家口起源并未提及。从《武 城县志》的记载分析,郑家口卫运河在明代一直属武城县管辖,到清中期才逐 步划归故城县,卫河北土地稅赋也属武城稽收,这种奇特松散管理,应该是郑 家口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但郑家口起源的书证只能从志中的零星记载探微。

从《故城县志》的记载考证

雍正五年(1727年)郑家口己经成为“镇”,“郑家口镇,在县西南二十 五里,临卫河,居民聚集”,在集期中记载“郑家口四、八、十集”。少可与今 天故城镇到郑口太兴镇27里的里数基本相符,与今天的集期“逢双日集”也基 本相符。今天的“镇”字的义项,在某一地名后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古时并不同于今义,镇压是原义,后起之义有:一是军事镇守的地方;一是较大的集 市。这时(雍正五年.)郑家口镇应该同方堑镇一样,同是故城县的较大的贸易 场所。

另一则是记载“真武庙”的,故城县有真武庙三,“一在县西南郑家口, 明嘉靖元年(1522年)建”〔QI。斯时表明郑家口非一单纯的渡口,而是能修 建、供奉起“真武大帝”庙坛的聚落或集市了,是否为“镇”还是不能枉断。 光绪《故城县志》是同治十一年( 1872年)始纂的,其记载“郑家口四里, 城西南二十五里,居民繁杂,与附城五铺略同” [130]131 o就标志着郑家口镇的编制已经不同于其他乡,也不同于县城“附城五铺”的管理,与“五铺”比仅是略 同。也就是说,郑家口镇虽属清南上乡〔⑶]所辖,而享受着县城一样的待遇,镇 下又辖有“四个里”,估计这四个里即是太兴镇(太平里、兴隆里)、西城镇、 甘泉的前身。实际“里”是乡级编制,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村或是几个自然村。 这时候的全国各地一般在县下设“里”,唯故城县仍是县下辖“乡”,而在郑 家口镇下又设“里”,应该是与“居民繁杂”有关的管理方式,如县城中设“五 铺”旨在对“工商”户为主的管理,而郑家口地处故城、德卫、恩县、武城“四 地交错”的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位置,官、兵、商、工、农,释、道、儒、耶、 回“五民杂陈”齐聚郑家口。

为加强管理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裁汰乾隆 十二年(1747年)设置的巡检,而“移县丞驻郑镇” [132]o虽然县丞是为漕运而 设,但货物吞吐、贸易、税收也应属其管辖范围吧! 1832“四里”的设置标 志着郑家口镇属“副县级”。

近日再读沈嘉客的《亡友贡士晋明(秘允锡)墓志铭》,作于崇祯壬午年1642年)^一月,有“(秘)左泉公自五户迁于郑镇”[⑴]的记载,至少在1642 年郑家口就被称之为“郑镇”。 通过对现有《故城县志》的考证,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郑家口就称为 “郑镇”,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就有“郑家口”。

 从《武城县志》的记载考证

《武城县志》最早的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尤麒作序的县志,编 纂的起始年份约在1545年左右。“龙行寺,在郑家口。”"列一般县志不记载外 县之事件,赫然记载在郑家口有龙行寺,表明郑家口属武城县境。查此时武城 县有“唐留屯,县北五十里”〔I洌。依此数据和明朝木径尺1=31.1厘米, “50”合今23.6公里。自建国镇东“焕光桥”(有弓子部分,后来加长的不算“焕光桥”)东端的“老武城旧址”定点,沿今运河向东北测距,到郑口镇 过运河再向东北到郑口电影院止,为23公里,即唐留屯的位置仍在今郑口的范 围内o当时的郑家口就应属唐留屯,《乾隆武城县志》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辑成,在疆域图中画有唐留屯、郑镇口和龙行寺,当时作图只是示意图而 非比例图,但郑镇口在唐留屯之北应该不会标错。

至此,郑家口的起源没有找到,又出来一个“郑镇口”。同是一图在运河 的另一侧则标注有“郑镇口河西街”,郑家口或郑镇口的隶属又让我们摸不着 头脑了!再往后的道光二^一年(1841年)《武城县志》则有了村庄志,武城 县二十六个“里”中有“唐留里,县北”〔1殉,下辖村镇包括“郑镇口、唐留街 (故城寄庄)” [137O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郑口镇”则被标注于光 绪《武城县志》的疆域图中。对《武城县志》的研究,仍然未得出郑家口的起 源,也未得出何时设“镇”的年份。

从《方舆纪要》查找

《读史方舆纪要》是无锡顾祖禹( 1631—1692年)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 始,他边教私塾,边开始的著述,约在康熙三^一年(1692年)前,终于完成 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这本书两处记载了 “郑家口”,其一是记载 “漕河”(即大运河)“自甲马营东北五十里至郑家口,又三十里至防前(应 为“方堑”之误),又三十里经直隶故城县城东南”,⑴可他记录下来的几个里 数都是水路里程,即坐船时行走的轨迹长度,与陆路比长出一倍。

据《故城水 利志》记载:“据民国28年(1939年)资料,武城至郑口水路46公里,陆路25 公里;郑口至故城水路40公里,陆路17公里;故城至四女寺水路17公里,陆路9 公里。三段合计水路103公里,陆路51公里;水路陆路相差一倍。”1珂光绪《故 城县志》图也都表明,郑口运河在裁弯前河道极度弯曲,也标志着河两侧的属 地复杂。(郑镇东侧运河见图2—20其二是记载:故城县“郑家镇,县西南二 十五里。

 在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2年)郑家口被称为“郑家镇”,是目前现有资料中查到的最早记录。

《郑家口探源》郑家口可考的历史 郝金龙 叶景涛 宋淑敏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