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复阳县故址》复阳县位置的考证 郝金龙

185次阅读

共计 21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复阳县位置的考证
“清河又东北, 迳陵乡西” “清河又东北, 迳东武城县故城西” “清河又东北, 迳复阳县故城西” “清河又东北流, 迳枣疆县故城东。 〔河” 这是郦道元在《水经注》 中论述的清河河道与城、 镇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寻找复阳县的最早依据。 以村庄、 城镇标志历史河流, 以河流验证村庄、 城镇的存在也是通例。

郦道元还在《水经注》 中, 又援引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 曰: “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 故县也。 〔陶” 这是复阳县地理位置的第一标志, 那时没有“西北” 多少度的观念, 对于今人用孤证, 在“西北” 这90°扇面的一个象限内找寻一个位置, 还是难于上青天的; 《太平寰宇记》 “复阳故城: 汉县,在今县(枣强, 乐史仍认为在汉枣强) 西南十八里, 故城是也。 高帝封陈胥为侯, 即此。 后汉省〔购” 。 为我们提供了复证, 在“三十里” 和“十八里” 的交叉点找到一个消失的古城就容易得多了!
1.参考地

复杂的问题是“东武城” 和“汉枣强” 在何处? 各种历史和地志多数没能详述过它们的地理位置。 《史记》 和《汉志》 中实际对汉枣强早有记载, 但在“枣强圉侯” 前丢失一“枣” 字, 成为“ □强圉侯” , 一直到今天人们在译《史 记》 时仍未破解, 所以相互为参考的今故城县域的古县, 都不能准确地知在
什么位置。 经过多年努力, 笔者考证了东武城县和汉枣强县的位置。
2. 东武城

东武城一一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其他三位是孟尝君、 信陵君、春申君) 封地, 武城在整个历史中有五次较大的地理迁移, 今武城县城是1967年迁移, 建国镇东弓子桥东头的武城是宋朝移入, 王行杖的武城县是唐朝时移于永济渠(隋炀帝大运河) 北, 战国的东武城在今西半屯镇盐厂村西南1公里。
详情请参见175页《古武城考》
3. 汉枣强

汉枣强城不在今枣强县城, 也不在今旧县村, 更不在今故县村。 西汉首封的枣强侯国(封于汉功臣留腔) 在今枣强县唐林乡、 嘉会乡、 王均乡三乡交会的区域, 我们称“三乡会” 。 在今枣强县东南15.5公里的嘉会乡后十七户村东北。 详情请参见609页《枣强古城考》
4. 距离的考证

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 的里数是汉里 1汉里=0.4158公里; 30汉里=12.5公里, 30汉里是大约数;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的里数是宋里, 1宋里= 0.468公里; 18宋里= 8.4公里,应该是准确数。
5. 测定方法

从卫星地图上的枣强县加会乡后十七户村东北定点, 依十八汉里即8.5公里为半径, 向偏西南画假定弧线; 再从西半屯乡盐厂村西南1公里定点, 向西北13公里找与上一弧线相接近处画另一假定弧线。 这一例找两弧线的最近点是可能的复阳县旧址。

因古时人们说的距离都是用习惯上称的距离, 并未实际测量, 为大约数,有时与实际距离正、 负相差几公里是常事。 用上述方法画弧, 两弧不能相交的取两弧最近点; 两弧相交的取两弧相交之两交点间的两弧最远点, 就是这个未知旧址的可能位置。 本例不能相交, 找最近点, 复阳县应在杨辛庄向北约1公里的位置上。 这就是从历史记载上实测旧城址, 应该称为“理论位置” , 必须再经考古发现或古址发掘才能证实。
6. 见证古城址

杨辛庄向北即刘辛庄,为确定复阳县位置必须实地考察一番, 看有无土丘坟墓、 瓷片或取土坑断面来验证,刘辛庄村东的取土坑中, 水波荡漾无从下手,与老人攀谈也未得到应有的信息。,想向南取道杨辛庄走公路, 因心急,又误入土道, 再向南寻捷径因营东的建设路还走不通。唉呀! 别提有多么败兴! 只能向西走,无意中脚下所踩竟然是宋瓷片。 (见左图2—14)在漫苍地里如果有大面积的瓷片出现, 那这个地方肯定是人的聚落,因为咱们这个地方没有过瓷窑, 如果仅仅发现砖瓦就不是证实一定有村庄。 历史上的黄河泛滥地区肯定到处是灭绝的村庄, 如果被洪水淤积掩埋, 在地表就不易被发现, 地表有瓷片岀现就证明这儿曾是灭绝的村庄。
7.古城的存续

西汉时期的张甲河右支曾泛滥于此, 汉枣强就是因这次大水而淹没, 是不是复阳也因此而消失呢? 汉后近千年黄河未经过此处, 只有漳河在附近时有洪水泛滥, 但淹没村镇的记载并未发现。 那么什么时间消失的呢? 只能从历史记载上来找。北魏时期作过冀州(今冀州市西北1公里) 镇东府长史的郦道元(约470—527年) 对复阳应该不陌生, 他并没 说这儿有村镇, 而是引用了卒于公元 196年应劭的《地理风俗记》 “东武城西北三十里, 有复阳亭⑻] ” , 从此看来, 复阳并未因黄河而灭绝, 旧址上还有人居住, 东汉时期是作为“亭” 的一种地方编制存在的。

乐史930—1007年) 雍熙三年迁著作佐郎, 直史馆转太常博士, 作于雍熙末至端拱初984—990年)年间的《太平寰宇记》 说复阳县有旧城址。 “在今县(指汉枣强县) 西南十八里, 故城是也[圖” o到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 黄河北流在故城地面泛滥, 但比复阳低洼的饶阳店还在《元丰九域志》 以饶阳镇建置在武城县, 相信复阳依然存在。 到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 内黄口之决所形成黄河北流, 在《武城县志》 被称为“黄泸河” , 即黄路河。 大约略循清凉江流经此地时人城双绝。

北宋以后的地理学文献再也没有关于复阳旧址的记载, 《武城县志》 和《故城县志》 也未提到复阳县址。 我们只能据上述文献的考证和实地考察将复阳县的故址复原出来。 发现瓷片的位置(见下图2-15)之南正是营东的一堵墙 复阳县就在墙之北, 839乡道之西, 有一大门将乡道阻隔, 墙再向北几米, 这个现场就被破坏了。发现瓷片的位置应该是复阳城址偏南的位置  

《寻找复阳县故址》复阳县位置的考证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