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里” 分界看运西移民》郝金龙—治下里六分

161次阅读

共计 9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清乾隆十五年(1750)原治平乡已经分成三个里, 即治平上里, 简称“治上里” ; 治平下里, 简称“治下里” ; 治平中里, 简称“治中里” 。 其治芥里的六个片区即已显现, 明初移民的痕迹仍然存在。
清乾隆分治平乡
.清初又有大量人口逃亡, 据清顺治七年(1650)统计, 全县已不足万人,治平乡原额2554人, 逃亡933人, 存有1621人, 仍是武城县最大的乡。 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人口才有明显的增长, 为赋税管理的方便, 将治平乡分成三个里, 到清末原治平乡发展成13个里、 屯, 分布在34个片区中。
治下里的村庄 

道光《续武城县志》 载武城县治下里的村庄共有二十二个, 其中德州卫所
寄庄一个, 枣强县寄庄四个, 分布于六个区域:
一区: 徐里村、 丁里村、 刘行杖;
二区: 东百尺、 西百尺、 东贾庄、 西贾庄;
三区: 盐厂;
四区: 前书村、 后书村、 尼庄(德州卫寄庄) 李尧头;
五区: 侯五头、 五方头、 后五头、 盛树林、 韩辛庄(朱辛庄)  

六区: 崔浒、 普六屯、
姚家庄、 马家庄, 四村均为枣强县寄庄。
治下里的村庄在今故城县地图上绘成古地图, 如左图5—8示之。
被卫屯和民屯分割
估计治下里多数村庄为土民村庄, 只有少数次生移民独立建村庄。 治下里系“燕王扫碑” 时仍然在武城
县固守家园的村庄。

永乐五年1407年) 首先被卫屯分割, 两个胡官屯、 何刘屯、 傅官屯、 西李官屯将治下里的刘行杖片区、 贾庄片区、 盐厂片区隔离成三个片区。

随即迎来移民大潮, 居下里又被傅官屯、 西李官 屯、 大兴屯、 水东屯的移民屯将居下里的盐厂片区、 贾庄片区、 书村片区、 五方头片区隔离, 居下里的枣强寄庄片区虽有连接, 但毕竟属枣强县地域。 治下里被分割成六个片区, 最晩形成于永乐末年, 一直到清末。

因土民与洪武前、 永乐十年( 1403年) 前、 永乐十年后移民的稅制不同的差别, 官府扶助方式不同的分别, 所以行政区分时将相同类型的村庄划分同一“屯” , 达到“屯级” 的或以“区” “片” 称呼。 到清朝并未改变这种划分方式, 以致于在治平乡分割成治上、 治下、 治中三“里” 时治下里出现不连续的六个区域, 也出现枣强县的四村的赋税权仍归武城县治下里管理的状况。
小结
本文经过武城县运西地区明朝移民对治平乡、 德化乡的分割考察, 引出故城县南部明初移民时间的考察方法和研究方向。 如果方法正确, 对厘清村庄、姓氏有一定的帮助。 


《从“里” 分界看运西移民》郝金龙—治下里六分

《从“里” 分界看运西移民》郝金龙—治下里六分

《从“里” 分界看运西移民》郝金龙—治下里六分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