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村落“大马坊”——王彦来(故城县)

203次阅读

共计 42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深秋时节,为寻找大马坊古村落遗迹,我和裴文英、高金旭、邢文段几个文友,迎着朝阳,驾车疾驰在乡间公路上,掠过朵朵白云和那一道道透过树林的阳光,穿越那绿意未尽,透红泛黄的路林、桃园、庄稼地,跨过一座小桥,行程30公里来到位于故城县北部的里老乡大马坊村。

眼前这个碧水环绕,林荫茂密,气派一新的村庄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村落古老,曾为史上兵家重地和交通要道。系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农民起义首领,史称夏王窦建德养马处所。西与隋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起兵漳南时筑堡之地窦堡店为邻,南与窦建德驻扎小营军队的高小营和夏王窦建德两个太子驻军的新化(原称太子营)几个村相近,村北亦是窦建德驻地和养马之地的后赵鲁、小马坊。村东紧挨着1953年修建的机场。据《故城县志》记载:“大马坊,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此处是窦建德养马治所,故名大马棚,后改为大马坊。位于乡政府驻地正西偏北4.7公里处。1987年,村民1574 人。耕地4864亩;2016年,耕地4875亩,村民 1788人。村中有一株古槐,树龄800余年,村中老人称其天地槐、余槐。21世纪种植冬桃2000亩,填补了冬季无水果空白。”

在这方圆十几里附近,大马坊村地多人众,民风质朴,风景宜人,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村子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一公里,东西两公里余,周边保留了原生态芦苇坑塘。这里的人文风貌与1400多年的村风民俗,信仰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一同前往的高金旭先生,祖籍大马坊村,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从这里度过的,从小就听父辈们讲村里古老的故事。因此,他带领我们走访了现已古稀之年的高连发、王秀玲夫妇和86岁高龄的高自新老人。

据几位老人介绍,大马坊村是个古老的村落,比大部分村庄要早建村800年左右,因为县域内多数村庄都是从明代才有,而他们村是隋朝由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设立的养马棚发展而来。原来大马坊村有庙会,村里建有寺庙、佛塔,现在还有一棵1400多年(县志记载800多年)的古槐。高连发、王秀玲和高自新的老宅子紧挨寺院,据他们回忆,寺院名字叫普明寺,是泰山普照寺以北的第二大寺院,其遗址就是现在学校所在地。普明寺建于唐朝武则天加封皇后时期(约655—705年),距今约1300多年,明太祖洪武初年(约在1370年左右)进行重建修葺,距今约650年左右,当时由于元代崇奉喇嘛存在的流弊,转而使汉地传统的佛教得到了支持,因此,伴随着喇嘛教在内地的衰退,以禅、净、律、天台、贤首等宗派为代表的佛教得以恢复和发展。

此时的大马坊村,因早在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曾为夏王窦建德养马处所,就有700多年的历史,村子面积大,人员多密,居于军事、交通要地,亦是善男信女较为集中地域,因此对多年失修,有所破旧的普明寺进行了重修。普明寺素有“前大殿,后大殿;东廊坊,西廊坊;院中一座塔,后面二层阁。”之说。该寺院坐北朝南,山门、前大殿(天王殿,亦称弥勒佛殿)、宝塔、后大殿(大雄宝殿)、二层四方形阁楼(藏经楼)由南往北在一个中轴线上依次建设,十二层宝塔(灵罗宝塔,亦名普明宝塔)居于前殿、后殿中间,宝塔东西两侧有东廊坊、西廊坊。寺院内还配有住持、僧众居室、禅房和香积厨等建筑。

寺院房屋建筑为砖木结构,山门、前殿、后殿及东、西廊坊为青砖蓝瓦,石灰垒砌,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颇大,梁柱粗壮。所有门为木板门,窗为直棂窗。整座寺院的建筑风格色调简洁明快,舒展朴实,前殿、后殿更显庄重大方,气势宏伟。后大殿北面的二层阁楼系藏经楼,一米多高的青砖墙体以上全部为木质结构,四面为精雕格栏式门窗,古朴典雅。

寺院的天王殿内,中间供奉左手托元宝,右手持佛珠,坐盘右腿,和善喜庆,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弥勒佛菩萨后面供奉着韦驮菩萨,东西两旁供奉着手持琵琶的提多罗咤、手中持剑的毗琉璃、手中缠绕一条龙的毗留博、和右手持伞的毗沙门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左东方供奉药师琉璃光佛,右西方供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侧还供奉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塑有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院内古松茂盛,千姿百态,墙角翠竹青青,与建筑相得益彰。置身其中,便觉得异常安静,充满禅意。观翠柏掩阁,青灯古佛,入券门步砖道,心情自然就会静下来,顿生脱俗之感。前大殿后大殿之间那座高塔,巍然耸立其间,巍巍壮观,成为方圆百里的标志性建筑。 普明寺香火旺盛,每年的阴历十月十五的庙会长达15天,四面八方前来祈福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北京、上海、天津及本地的洋布行、特色名吃、手工艺品等琳琅满目。庙会期间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还有皮影、杂技、说书的、算卦相面的纷纷聚集在这里,好不热闹。

普明寺因年久失修,至民国初期仅剩下前大殿和宝塔完好,其他建筑均成残垣断壁。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至1945年,因大马坊村后便是德县(德州)通往枣强、衡水的交通要道,经常有车轿和军用物资运送经过,普明寺前大殿被当做治安所使用, 1945年后,前大殿被拆。目前除高金旭先生保存了被遗弃在村边的两个残损不全的庙柱础,见证着千年古庙,还没有发现其他相关寺院的记述资料。尽管庙柱础历经千年风雨剥蚀,残缺不全,但其当年之精雕细琢纹理仍可隐约可见,对研究普明寺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寺内前后大殿之间的佛塔,叫灵罗宝塔,又称普明宝塔,俗称大马坊塔。据几位老人讲,他们少儿时期经常攀爬宝塔,亲见了拆塔经过。关于佛塔,大马坊老辈儿曾流传着一首顺口溜;“马坊塔,十二起,搬砖又和泥,咯噔咯噔一起、,咯噔咯噔两起、,咯噔咯噔三起-----,咯噔咯噔十二起,登到塔顶不喘气。”

该塔古朴、简洁、雄伟,为十二层八面椎体砖木结构,菱角牙子叠涩密檐,总高约60米左右,顶部有一大铜葫芦形塔刹,葫芦顶端的四条铁链(避雷使用)与坡脊塔檐连接,具有继承了北魏时期风格。

该塔属券顶楼阁式建筑,无基座,塔体自一层拔地而起,一层四米左右,塔层较高,自二层以上逐层缩减。一层南门为圭形门,北门为券门,四面无窗,南门只有一小厅,地面下覆盖一口砖井,踏之有“嘭嘭”回声,与塔内室不通。北门进去后光线暗淡,伸手不见五指。塔中心有一粗大木质圆柱,一至四层间以圆柱为中心,为阶梯环绕式木梯;四至十二层随着塔梯锥状收缩,中心取消了木柱,四至六层和八至十二层均为沿墙体内侧阶梯环绕式木梯;七层塔梯为与塔体垒砌一起的模板膛梯。二层以上每层有东、西、南、北四个券门,每个券门设一尊木雕佛像。券门与墙体外环叠涩塔檐相通,塔檐40多厘米宽,略有斜坡,可容一个人扶塔墙体环绕,但很危险,曾有村民韩连会、张文江去塔上玩耍掏老鸹,在三层和四层塔檐上摔下来过,好在都无有大碍。高自新老人儿时也时常与小伙伴们跟着村民夏天抱着凉席去塔的阁楼上纳凉。

人们立于十二层叠涩塔檐面南,可观京杭大运河水之曲流,帆樯如云之壮观;立于十二层叠涩塔檐北望,可见景州塔之雄伟。王秀玲老人说,她姥姥家故城镇周庄临南京杭大运河,在那个一马平川,没有高楼林立构筑物的年代,小时候去姥姥家走亲戚,远远北望,便能清晰的看到大马坊塔,此塔与景州塔遥遥相对,耸入云端,甚为壮观。当年村民许章利(已故)曾在夜晚爬上塔顶,点燃用木棒缠旧棉絮蘸棉籽油做成的火炬,人们从相隔20多公里的德州运河码头便能清晰看到火炬的光亮。

清雍正甲辰进士,正六品主事,故城县邑人贾如玺所题“甘陵八景”诗《窦堡晴烟》云:

 宿雨初装草色鲜 ,晨炊万灶起晴烟。

风清绣陌歌声作,日丽花村塔影悬。

轻漾丹霞凝碧树,徐飞白鹭破青天。

生平景物堪描写,遗宝空名道路传。

诗中“塔影”即指窦堡店村东邻村庄大马坊村的普明宝塔。

普明寺因多年失修,至民国初期仅剩下前大殿和宝塔完好,其他建筑均成残垣断壁。1945年后,前大殿被拆后,只剩灵罗宝塔(普明塔)依然耸立在大马坊村,且保留较为完整。据《故城县志》记载,“1953年5月,因修建飞机场(里老机场),拆除大马坊东南灵罗宝塔一座。”

1953年阴历十月,灵罗宝塔被拆除后。拆下的大青砖、圆柱木料等有用于建村小学,亦有砌水井使用,还有散落于大马坊村民修房垒墙使用。那些木佛被村民当劈柴烧了。据老人们亲眼所见,罗灵宝塔因历史悠久,空气阴凉,拆塔时,有大量的蛇聚集塔下,施工人员用红荆筐迁移出几大筐蛇。

村中有棵被县政府定为一级文物保护的古槐,又称天地槐。采风这天,正遇到古槐北邻居民,退休教师周章森,他向我们介绍,他家祖辈居住此地,对古槐的养护可谓前承后继,代代坚守,精细到位。据衡水市有关考古人士勘察,古槐树龄达1400余年(县志记载树龄800余年)。老人辈辈相传,此古槐系窦建德由窦堡店往东划分养马棚区域时,插地上的木橛子做界桩,不成想后来成活了,并长成了大树。该树枝繁叶茂,高达8米,树干两搂粗,直径达1米多,树冠覆盖面积近100平方米,树干中心腐空,洞内曾能容下三个幼童蹲玩,整棵树木全凭树干外壳供给水分、养分。多年来,古树经过周章森一家浇水施肥的精心照料,似乎“返老还童”,树干外壳逐年增厚,空洞逐年缩小。八九条枝干也都有成人一搂粗大,藤条弯曲,远远望去,古树千姿百态,犹如群龙上下翻腾。尤其有两条枝干难以承受硕大树冠的巨大压力,曾被飓风刮折,倒于地面,枝干与树体仅有三分之一相连,经过周老师一家用棉被和塑料膜对折裂伤口进行包裹保护,树冠生长出许多嫩枝,枝叶茂密,极具生命力。因此,古槐被村里百姓视为神树,逢年过节前往祭拜,并在树上拴了许多红丝带,以祈福许愿。

大马坊村,不仅是一个有着历史文明的古村落,还是一个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美丽新农村。据县志载:1942年12月29日,冀南军区六分区部队面对日寇烧杀掠抢,无恶不作,随意践踏我中华大地的恶劣行径,在该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于大马坊村设下埋伏,一举将掩护修筑德县(今德州)至景县董故庄封锁沟之敌歼灭,共同谱写了一曲军民抗日胜利之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拓乡村振兴之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林果经济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种植冬桃2000多亩,大大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一改本地冬季无水果状况。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街道宽敞明亮村容美化、亮化、绿化,卫生洁净,建起了群众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村民安居乐业,全面实现了小康生活,几户家家村里有新房,购买了汽车,大部分年轻人在城里住上了楼房。

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以来,全体村民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昂扬的斗志,奏响美丽乡村建设曲,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入新的征程。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