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 古城文化 》也谈“甘陵” 宋淑敏

252次阅读

共计 17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也谈甘陵

在故城镇东关, 文庙附近, 曾有巨冢大阜, 自古以来称之为“甘陵” , 于是, 故城就有了 “甘陵” 之称。 故城曾属甘陵郡确信无疑。 关于甘陵的来历,说法不一, 《故城县志•卷五》 记载: “古迹巨冢, 在文庙南, 马东田疑即耿贵人葬处, 近, 是安帝即尊孝王为孝德皇左姬为孝德皇后合葬, 乃尊生母为耿贵人, 《恩县志》 云不知是何称谓。 按俗呼甘罗坟, 夫罗为秦相甘茂之孙, 何乃莽此哉? 盖因甘陵而讹者。 然大街中心之陵, 在东田辩时已废, 今此冢尚屹然丈许。”

显然, 一直以来, 人们一直认同的“甘陵” 是东汉皇室刘庆与孝德皇后坟墓的观点, 从“县志” 记载来看也并无完全肯定。《后汉书》 卷五十五。 章帝列传四十五载: “庆立凡二十五年, 乃归国。其年病笃, 谓宋衍等曰: '清河埠薄, 欲乞骸骨于送贵人冢傍下棺而已。 朝廷大恩, 犹当应有祠室, 庶母子并食, 魂灵有所依庇, 死复何恨? '乃上书太后曰: '臣国土下湿, 愿乞骸骨, 下从贵人于樊濯, 虽殁且不朽矣。 及今口目尚能言视, 冒昧干请。 命在呼吸, 愿蒙哀怜。 '遂薨, 年二十九。 遣司空持节与宗正奉吊祭; 又使长乐谒者仆射、 中谒者二人副护丧事; 赐龙旅九旎, 虎贲百人, 仪比东海恭王。太后使掖庭丞送左姬丧, 与王合葬广丘。 ”

《资治通鉴•四十九卷》 : “清河孝王庆病笃, 上书求葬樊濯宋贵人冢旁。十二月, 甲子, 王薨。 ” 广丘, 今清河县以南冢子村。 刘庆封清河王二十五年才来封地, 当年病逝, 临终遗言, 与宋贵人葬在一起, 不要葬于贫瘠低湿的清河。 显然, 清河王刘庆的埋葬之地并非今故城。刘庆与孝德皇后的坟墓到底在不在故城, 人们一直有疑问, 马中锡对此也提出质疑。

马中锡, 字天禄, 号东田, 明代官员, 文学家, 成化十一年1475年) 进士, 官至右都御史。 故城是马中锡的家乡, 家乡有“甘陵” 之说, 引起 马中锡的注意。 故此写出《甘陵辩》 剖析质疑。《故城县志•甘陵辩》 说: “故城古厝地也, 按汉书记传, 荡帝延平元年106年) 清河王庆始就国, 其年病毙, 邓太后送左姬丧与王和葬, 广邱因置甘陵县与贝邱俱属清河郡。 后又分广川以益清河, 而甘陵在贝邱之西清河之东, 则为厝, 无疑矣。 盖安帝父庆, 本章帝太子, 以窦后之漕废为清河王。 章帝崩, 子和帝立, 和帝崩, 子荡帝生甫百余日, 八月而崩。 和帝之嗣遂绝。 安帝以故太子之子入继大统。 追尊父庆为和德皇, 左姬为和德后, 故陵制得比章陵焉。 而广川则今景州、 德州之地是矣。 然则甘陵之名, 或以此城之中央, 文庙之西, 迤適有大阜, 县志所载, 有双峰楼在此, 俗谓之学房顶者, 即陵矣。学之戟门右有井, 大成殿之西二十余步亦有井, 城中南北大街之西, 旧煙墩之北十余步及西南二三十步又有井, 井内各有匿孔, 其深叵测, 此恐陵之通气处也。 而陵之绝顶则恐正中大街心耳, 其文庙正南, 巨冢疑亦耿贵人葬处矣。 又故老相传, 河间所属地多沮测, 独故城土厚水甘, 因名甘陵恐亦非是。 盖本邑旧属恩州即古贝州, 清河属冀州。 桓帝建和二年(148年) 梁冀恶清河名,
改曰甘陵, 亦因庆冢立名耳。 郡名甘陵盖袭其旧云。

马中锡《甘陵辩》 大概意思是说: 故城是厝地, 隶属清河国, 刘庆及皇后死于此地, 其坟墓叫做甘陵, 位置在城中央, 文庙西; 又说县志记载此处为双峰楼, 俗称学房顶为“陵” ; 又说文庙正南巨冢疑亦耿贵人葬处。 马中锡的《甘陵辩》 , “辩” 到最后也没有确定故城是“甘陵” 。 这也许是马中锡的高明之处。 先贤把东汉时期的皇室宗亲坟墓按在故城, 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故城历史悠久, 但又把疑惑表露出来, 有待后人考证。

故城东关的巨冢大阜到底是何时堆起, 又是何人陵墓呢?郝金龙先生在《故城县的“故城” 为西汉东阳侯国》 一文中说: “故城镇,系清河纲王刘义之子刘弘的推恩侯国, 即东阳侯国。 王莽篡汉后免去侯国册封,改称此城为'胥陵县', 老百姓称'高黎郭'。 ” “春秋初期晋昭侯继位, '故城'乃晋国东鄙地, 为防齐、 燕的边防重地, 有晋国胥氏功臣葬于'故城'的条件。 ” 这应是王莽改“东阳侯国” 为“胥陵县” 的原因。

也许, 故城的巨冢大阜本不是“甘陵” , 而是春秋时期的胥陵。 东阳城故城镇曾为.“胥陵县” 的史实早已被历史的河流冲淡, “胥陵” 之称扑朔迷离,缺乏确凿依据。 但又不可否认, 故城非东汉甘陵, 而是西汉东阳侯国。 巨冢大 阜可能还要久远, 或者就是本书204“胥陵之疑” 中所说“大阜曰陵”的大土丘 。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