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鸡泊》之三 隋唐英雄文化见证高鸡泊 郝金龙

177次阅读

共计 13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中国的史志多是惜字如金,人物多志到“县”,一般历史事件只记载到“州郡”,更谈不上乡里和村庄了。实际仅村镇名称就包含了很多历史信息,由于人多口传村名,很少用来书写,史志又不载,经过多代的音转、形变、雅化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在军屯镇的陵乡县,其附近应该存在著名的陵墓,遍查资料终无所获,结果在当地老人那里得知,南宫县有个北赞固,清河县有个南赞固,南边还有一个连庄,这一线曾是埋葬与秦人作战而死的赵国英灵之所在。“赞固”是“葬骨”之雅化、“连庄”乃“廉冢”的简化。是赵国大将廉颇之衣冠作冢,与众阵亡将士形成的一道“陵”。故城县的村名还有“儒林”读成“玉儿里”、“三老”音转成“三朗”、“照路”屯音变成“赵鲁”屯、“琵琶”屯音变成“皮婆”屯,这种例子故城县能举出上百个,历史越远变化就越大,这就是“村名文化”或“屯村文化”,与窦建德有关的屯村文化,本文专其名曰“隋唐英雄文化”或简之曰“英雄文化”。

故城县的村名经唐、宋、金、元一直传承着“英雄文化”,窦建德、刘黑阔身后就是大唐的繁荣昌盛,原因是未被当代隋人重视的小河沟(指永济渠),成了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命脉,旧时的“鄙上”成了繁华之地,从附近出土的被掩埋的村庄唐宋瓷片可见一斑。[57]《旧唐书》虽为正统史书,动辄言窦、刘为“贼”,但掩盖不住对窦的褒美之辞。可以想像民间对窦建德政权的向往,“英雄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为必然。

1. 照路村故城县和景县接界的故城一侧的里老乡有三个以“赵鲁”命名的村庄,即赵鲁屯、前赵鲁村和后赵鲁村,曾有碑文记载曾是窦建德的行辕(行营)所在,“昼,旌旗蔽日,夜,灯光夺目,遂此地称为照路村”。[58]“照路屯”和其东不远的“琵琶屯”都是明初(13681369年)德州卫所建置的军垦之屯,“照路屯”应在黄河北流已经掩埋的“行辕”废址附近,后为“赵鲁屯”。永乐(1402年)后迁民时又在赵鲁屯的废耕地上建今前、后赵鲁村。考窦建德在杨义臣杀高士达后,即去占领饶阳县,再回来“招溃卒,得数千人,军复振,自称将军”[59]时,在“照路”村有一段招兵和修整的时间。此时并未称“王”。

2. 太子营关于太子营的说法不一,但从窦建德兵败后“妻曹氏及其左仆射齐善行将数百骑遁于洛州(今永年县)。余党欲立建德养子为主(夏王)”[60]来看建德一直未立太子。就其“养子”而言,应该是从窦氏族内过继的漳南县“子侄”[61],在窦建德的起兵根据地招兵、养马、养鹿、养鸭应该是合理的,“太子”并未随窦建德征战。但“太子营” 一说,肯定是后来人的命名了,总不能命名为“养子营”吧!与太子营有关的今村庄有:西北化、中北化、东化、新化村。


3.  其他从后来的故城县记载来看,与窦建德养马场有关的有:大马坊、小马坊;与养鹿场有关的有:北獐鹿、南獐鹿、杨獐鹿。与养禽有关的有:李鸭鹅、周鸭鹅、刘鸭鹅;与建军事设施有关的村庄有:窦堡店;与驻兵有关的村庄有:咼小营;与咼士达有关的村庄有:孙务、王务、孟务、东三务,附近有"高士达办理书信之所,名高邮务”。[62]还有大、小寒布村,传说乃是窦建德的“吏部”所在,考之与史实不符。

从文化上见证高鸡从上述论证和23个“隋唐英雄文化”村庄的传承来看,都从文化上见证高鸡泊的存在。


《再论高鸡泊》之三 隋唐英雄文化见证高鸡泊 郝金龙

《再论高鸡泊》之三 隋唐英雄文化见证高鸡泊 郝金龙《再论高鸡泊》之三 隋唐英雄文化见证高鸡泊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