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移民探源》叶景涛——明朝大移民(明朝次生移民)

186次阅读

共计 13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据《明史》记载,从永乐以后,政府再也没有搞过移民。而史实上,永乐以后,人口的流动从没停止过。从史料看,移民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中期。我们 把这些移民称为“次生移民”,如北京顺义、通州,天津宝土氐,称为“京东”,都是非组织移民;首移真定和枣强定居后再移民的,我们也称之为“次生移民” 这些移民主要是洪武、永乐移民的后裔。随着社会升平,经济发展,尤其是明 中期以后,运河对地方经济的作用日益显现,故城区域内的武城、故城、郑口先后成为贸易码头,繁华的集市为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再就是,到清初康熙年间,故城区域内的高鸡泊和一些洼地成为良田。洪武和永乐年间的移民区域,也已繁衍成为人稠地窄的“狭乡”

1998年《故城县志》首次出现村庄信息,也阐述了村庄来源,以今天有538 个村庄统计,有116个村庄是“次生移民”村庄,占21.5%。如原郑口公社有19 个,饶阳店公社10个,小庙、原隰、夏庄、武官寨、要庄公社都达7个以上。 组数字并不表示故城县只有21.5%的是次生移民,次生移民的比例还要大得多

根据宋淑敏姓氏村庄的研究来分析,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与移民早晚,人户 多少,是否大户,有否名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城县有217个姓氏命名的村庄 单姓氏命名的208个,占全县村庄的38.5%,或是这个村移民附籍时仅此一姓 两个姓氏命名的8个,不到全县村庄的2%,旗鼓相当的两个姓同时附籍,至今还 有对哪一个姓氏在前而耿耿于怀。三个姓氏命名的1个,是近世合成。估计一个村庄中可能有五六个姓是永乐前不同时期移来,其他的就是次生移民。还有一些姓氏村庄仍旧保持用灭绝姓氏命名的村名,这样的村次生移民更占多数。 个村都有次生移民,甚至比原生移民还要多的村庄也为数不少。因无每村姓氏 的起源年代的资料,仅以姓氏村庄作上述粗略描述,估计原生移民村庄中的次 生移民数不会小于20%o

上述次生村庄和次生移民的总数不会低于40% o

以故城陈氏为例:陈中和先生主编的《陈氏族谱》说明,陈氏自永乐九年 1411年)从淮安府清河县迁移至故城劝农屯。到20世纪后,一至七“门”( )就已迁移到故城县内的二十多个村庄立庄或居住。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谱序中还提到又迁移了七个村庄

以故城张氏为例:张书旗先生主编的《张氏族谱》说明,张氏自永乐二年 1404年)从淮安府山阳县迁移到直隶故城县西高才村。到清康熙年间,张氏 族人已在故城区域的三十九个村庄立庄或居住

基本结论:今天的故城区域,自大禹治水时起,就有人类存在。古代居民 的具体年代很难查考。汉时,有了可以传承的村庄和人物名字,但也无详细文 字记载。明朝移民成为故城居民的主体。其中,故城南部区域(原武城县域) 大部分为洪武移民,有山东三府移民,有山西移民。山西移民占大多数。武城 区域的永乐移民,主要是永乐五年(1407年)所建八个卫所的军籍移民。由于 岁月变迁,虽然无从查考,但由军籍转为民籍,是一个必然过程。其他为洪武 和永乐移民的次生移民

故城北部区域,由于毗邻“靖难之役”主战场的原因,洪武移民逃亡殆尽 除去故城西部区域的古老村庄有一部分原始居民外,永乐移民占了大多数。 然有大部分村庄沿用了古村庄的名字,实则为永乐移民或永乐次生移民 今天居住在高鸡泊区域的人们,都是次生移民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