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堤与一字河》谢公堤 李文平

167次阅读

共计 19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明朝移民潮过后,离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北流已逾300多年了, 定居在武城河西(今故城县)境内的百姓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县境南部边界与 清河接壤,地势南高北低,清河因多次运河北堤决口,洪水灌注临西、清河、 武城、故城、景县。漕运之大运河是国家根本,但雨涝之年的洪水却灌注州县。

清朝317年仅故城县(包括武城运西)记载的被水达65次,不到5年便有一次 洪水,一直到1963年。本是国家的系统工程,国家在通过大运河得益的同时让 运西几县之民来承受灾难。各县为自保,便筑堤开河。于是乎水利纠纷迭出, 临清一清河间,清河一武城间,武城一故城间,故城一景县间都有纠纷的记载。 在谢公堤、一字河的修筑和开挖上导致的水利纠纷就发生在武城县和清河县间。

—、谢公堤

从嘉靖九年( 1530年)到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就有五次。“河决如前”, “平地水深丈余”,“患加于前”,“溺死者数百人”,“田庐尽冲没”,“岁 大饥”⑴勺,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知县谢梦显。莅政年余”,适逢嘉靖 三十六年后( 1557年),卫运河决口于清河渡口驿,径入武城,庄稼房屋尽被 淹没,诸多灾民找他诉说灾情,他昼夜不安,遂请当道批准,修建了一条长堤。

该堤自毛家庄(今毛店村)起,西至西李(小王里村)止,长三十里,宽三丈, 高丈许145。同时在堤外挖沟一道,把水引入黄泸河。从测量到竣工,不到两 个月即全部完成。所占民田价税,也酌情作了处理。当时修建此堤,主要是为防止冲决卫河,避免漕运淤塞,边境南北万余户百姓也可免于涝灾。因该堤自毛家庄,俗称毛家堤。地方绅士公议,杭州因有苏公堤,苏东坡的美名和他的 诗词一样流芳万古。为了让后人记住谢公的恩泽,武城县民即立碑纪念,称此 堤为“谢公堤”。

谢公堤建成后,武城县万亩良田得保,故“武民日操兵刃守堤如藏府”[1, 而堤外清河洼地之水排不出去,民人认识不到清河洪水应排入清凉江一线,才 既不淹清河又不淹武城,反认为横亘在面前的谢公堤系遭灾的罪魁,才有“欲 毁武城防患堤岸”[]的仇恨心理。又有“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作 灾,清民汹汹,莫知死所,武城人聚堤抵掌,以鸣得意,由是二省交恶,谋动 干戈” I】伺。保堤和毁堤是一对不可调合的矛盾,两县间百姓口角不断,仇恨 积累,才出现“聚堤抵掌”的事件,最后升级成为山东一河北两省间的官司。

于是朝廷“诏令两省使者平其事”39],裁决“武民挑沟” “清民疏河”[1呵, 即武城在谢公堤上挑沟,清河疏浚一字河。但两县互相扯皮,武民没有挑沟, 清民亦未疏河,而不了了之,但谢公堤则成为违法设施。

隆庆三年(1569年)河决尖冢(今临西县尖冢),清河“水深丈余,死于 水者甚多,城下不没者数版,民多避九冢得免” [151]o而武城“今堤(指谢公 堤)已被决十一二处”,“直灌运河至武城(今老城)城下,南去夏津二十里, 东去恩县十五里,西去枣强、南宫三十里,北去故城五十里,洪波滔天,无处 非水,莫辨境界,城堞崩裂” [152]o武城官民这才认识到谢公堤的重要性,同时清河官民也认识到疏浚沟渠的必要性,但都迟迟没有动工。

直到万历六年(1578年),清河境内发生内涝,才自发疏通一字河,“逾 日报成,延袤深广,一拓旧制,乃撤洪河、莲花池积水到渠中,沛若决江河。 然后民得平地而居之” [153]o也证实了清民洼地积水之涝,不能归咎于谢公堤。 同年清河“又董夫千余修漕堤(指卫运河大堤)凡四十里。嗣后水不得为灾,而河亦不决,且有渠无患” [154] 0

清乾隆二年(1737年)运河又在尖冢决口,因清河段一字河阻水,谢公堤 失修,洪水泛滥,武城河西一片汪洋。洪水过后,武城县知县王殿显“即立请 山东巡抚批准复修旧堤,并疏浚界沟,通于蔡河,使水有所泄,不致于泛滥为 害” [155]O因此事涉及两县边界排水,与清河又发生争执。清河范庄(今小范 庄)一位老私塾先生,人称范小辫(范宜轩),擅长笔墨官司,此时站出来与 武城县衙争讼,一纸讼状递到山东道台衙门,山东巡抚马上推翻原来的裁决, 令武城“拆堤浚沟”。后来王殿显打听到,山东巡抚是范小辫的弟子,“结果

此项工程即将完工,被迫停式” I】旳,并且弃土要远离拆口。于是王殿显一病 不起,这位于雍正十一年(1732年)被授予“爱民礼士”的知县,第二年便郁 郁而终。权力和人情导致武城原谢公堤以北,成了历次河决水涝的泄洪区,百 姓甚遭其害。

结果谢公堤未复,可洪水仍入武城。一直有死水区“商家洼(在大、小商 庄)” “王家湖(大王里村到宋唐庄间)” “冯家湾(东冯村东到南召(沼) 村南,万庄(姜家洼)南,一直到运河大堤西”,武城县为排域内积水只能在 冯家湾东侧筑闸泄水,同时还要接纳清河县的来水。一字河东端的石闸被淤, 只能北移减水闸。此闸的位置在何处,不能考得,或在和平闸附近。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