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移民探源》叶景涛——明前居民的生存与人口(金朝)

223次阅读

共计 14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女真族在1115年建立金国,1129年就已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区。1133年,金朝 统治者为加快女真族的汉化进程,正隆四年(1159年)下令从东北地区迁徙全部 女真人(20岁一50岁)到华北汉人地区,命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

到华北后,将其原有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见下之附录)转为屯田军, 口给田,以充口食。在汉人的村庄间,星罗棋布地散居四方,从《金史》载“ 名府,正隆二年(1157年)升为总管府,附近十二猛安皆隶焉,兼漕河事”来看 正隆二年前大名府即已有猛安,如果是军事“猛安”,这十二猛安就应有36000 夫,就会组成36000家庭,所以大名府应该是“军屯”移民,今故城属大名府路恩州,是“漕河”带。据郝金龙先生的研究,郑口东的运河在北宋1072年即已

存在,金的漕运初始就在郑口通过,今故城和武城间南北向的卫河是金明昌五年(1194年)前后自然行成,并于泰和六年(1206年)疏浚成现代的流路。猛安既然“兼漕河事”,那么,恩州(在今武城县)、景州(今东光)、沧州、 州也必然设置大量猛安“军屯”。到正隆四年(1159年)女真人全迁内地时,运 河沿线也就是首选之地。这是女真人的组织移民,仍以“猛安”、“谋克” 织,估计故城县的“千户庄”,武城县的“千户营”就与女真人称“猛安” 汉语称“千”有关。明初所设之“屯”多为女真“谋克”所居氏族村落

附录:猛安谋

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原始的囲猎组织发展成的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 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按女真语义,猛安本意为“千” 初为千夫长即千户长;谍克本意为“族”,族长,磁女真诗部由血缘组织向地 域组织转化后,又有乡里、邑长之意,再引申为百夫长、百户长。在有金一代 猛安谟克一词包括五个內家

1)职官的代称

2)2)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伐.

3)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住

4)户制

5)世裹爵衔 1114年阿骨打定300户为谟克,10谟克为猛安,以后发展迦不平衡,猛安 有达3200户者,亦有2000余户者。作为地方行政单佞猛安相当于防御州當于剌史州镣克相当于县 地住當于县猛安谟克担负着率兵打仗和拳管生产征收赋税等多种职能

《金史》女真人是渔猎、游牧民族,本无农耕之能,以法占田后招汉民租 种,恩州历亭县又成为猛安谋克屯田的首选之地,到明昌二年(1191年)后金汉 通婚,女真汉化加速,使得这一区域的人口剧增,才出现《金史》记载的恩州 四县(今故城县时属武城和历亭),“今(州)治历亭,户九万九千一百一十 九”。而同期的冀州(即今冀州)五县仅有“户三千六百七十”。竟有27倍的 悬殊,可见女真人也不选沙丘、碱、洼、黄泛之地。

在博、冀合并县的同时 而恩州在金明昌年间(1190—1196年)则裂历亭县置故城县于隋东阳故城 虽有金廷连年奴隶制的革除,但旧习难改。“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 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穡,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騎,取租而已。富家 尽服纨绮,酒食游宴,贫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给人足,难矣!(《元史。食货志》)” 用《三朝北盟会 》的话说:“金人北军,一家蒔地不下数顷,既无赋税, 则借农以种,夏则借人以耘,秋则借人以收。”本来“猛安谋克”就是奴隶制 度的产物,南迁后转为封建制,女真人多不适应,所以猛安谋克间的贫富差距 加大,虽经金廷派员“劝农” “赈济” “变革”,最终也未得到解决。猛安谋 克制在恩州不超过60,金汉通婚也只有20年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