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洼历史地理研究》位于《汉志》河之西 郝金龙

183次阅读

共计 6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考察东大洼的历史, 离不开历次黄河的行流和决徙, 《汉志》 河、 《禹贡》河、 鬲津河、 定王河促成了 “鬲湖” , 隋唐时期是高鸡泊的“南湖” 。 北宋黄 河北流“运” 来了十几米的深厚的沙土、 黏土交替土层, 元、 明时期的运河几十次决口, 再次“运” 来保水、 保肥的肥厚壤土, 为耕耘其上的劳动者创造出无尽的财富。 

在远古时期东大洼系渤海湾的一部分, 当黄河在太行山南端进入平原地带,沿最短流路(即濮阳、 聊城、 德州) 过沧州南向东, 在黄骅入海。 因《汉书。 地理志》 所载最详, 故简称为《汉志》 河, 因在无山峦、 丘陵的平原流淌, 多形成地上河, 上游泄水少时安分守己地固定在河道内, 当汛期到来就漫出河床,近河形成漫滩高地。 几十里乃至上百里的河床中的大溜区, 一年中就有多次变换, 急、 缓的水流在宽阔的河床中积沙成丘、 岗。 当下游河床抬高时, 上游就出现决口、 漫溢, 漫决之水行流于河外洼地, 或积水成沼, 或分流成河。 所以黄河过后都能形成连续的高岗、 沙丘, 湖泊、 沼泽以及很多的黄河分流独立入海的河道, 因河道多而无名, 故名“九河” 。 远古时期从平原到德州的为《汉志》 河, 也是《汉志》 “九河” 最北端的河道, 据钻孔和C14研究a。〕,有7000
年历史101

按现代历史地理研究认为, 《汉志》 河在元城(今大名东) 就有“九河” 分流, 在4000年前河床已经严重淤塞, 经常性的决溢泛滥发生在《汉志》 河以东, 虽经多次疏导皆以失败告终, 鳏就是这一时期中传说的治水人物,到《禹贡》 时期《汉志》 河成为黄河的弱分流。东大洼属高海面时期《汉志》 河以西的“浅海区” 。 《汉志》 河和《禹贡》 河见本书4页图1—1 

《东大洼历史地理研究》位于《汉志》河之西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