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洼历史地理研究》属《禹贡》河南端的鬲津河区 郝金龙

206次阅读

共计 17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几千年与洪水的搏斗中, 人们根据当时黄河下游平原的地貌特点, 最好 的办法是引流分洪, 所以夏禹自大邳以下“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 从而形成见于《尚书・禹贡》 记载的黄河下游《禹贡》 河分流河道: “北过降水, 至于大陆。 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 入于海。 ” [1呵其即今太行山东溢阳河一线。其中“降水” 就是漳水, 当时的《禹贡》 河利用了漳水河道行洪, 西诸水也相应被截而入《禹贡》 河。

“大陆” 即指巨鹿县南的“大陆泽” , 今天的巨鹿湖就是当时的大陆泽的一部分。 “据钻孔资料分析, 其范围在今任县、 隆尧、宁晋、 束鹿、 深县、 冀县、 南宫、 巨鹿县之间, 呈西南一东北向, 长约60公里,最大宽度30公里左右” 。C14测定在距今3470—3245年间, 与天津第三道贝壳的年代(距今3800—3400年) .上限接近。 说明黄河下游'西河'的(禹贡) 河, 在夏代当已形成。 ” ""I人们对“北播为九河” 的理解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就是实数“九条河” , 从北向南都有相应的名字, “谓徒骇、 太史、 马颊、 覆釜、 胡苏、 简、 洁、 句盘、 鬲津也” o

近现代多认为“九” 是中国数字的极数, 不一定表示仅有九条河, 应该有很多伸向渤海的入海河流。不但 《禹贡》 河有“九河” ; 《汉志》 河也有“九河” 。 “同为逆河, 入于海” 是说自大陆泽流出的河流在丰水期排水入海, 在枯水期则出现海水倒灌的“逆河” 。

鬲津河即《禹贡》 九河最南端的一条流程最长的河道。 故城县地平下十几米有贝壳的黑土层就是这一时期的地层。 所以我们称这层黑土层以下的土层为“史前期” , 黑土层称为“九河期” 或“逆河期” 。

经过多年来对故城县取土坑断面土层资料的搜集分析来看, 从故城县要庄、宋唐庄、 大辛庄、 何刘屯、 后屯和武城县谈庄等窑坑及赵行取土坑来看, 在地平下10—15米的黑土层中都能发现有贝壳层, 7页图1—3东大洼贝壳(后屯窑坑) 8页图1—4要庄窑贝壳标志着在九河期这里在较长时期内有积水或湖泊存在。

根据贝壳坑和高地来冒昧推测: 《禹贡》 九河最南边的“鬲津河” ,不与其他黄河“九河” 一样形成条状河床, 而是由若干个像“鬲” 一样的湖泊串联组成一 “津” , 故冠名为“鬲津”。 如“鬲” 一样的湖沼不一定与大陆泽 连接, 应是潴留《禹贡》 河和《汉志》 河之间雨水的一条流速很慢的由湖沼连接而成的鬲津河, 因起源于《禹贡》 河形成以后, 或是汛期《禹贡》 河暴涨期决口才与黄河连接泄洪, 才认为是《禹贡》 九河之丄。 不一定与夏“有鬲氏”和汉“鬲国” [⑹]有必然的联系, 也不与李巡〔I网解释的“河水狭小, 可鬲(隔)以为津” 的理解相同。 这一带湖沼的存在表明, 《禹贡》 河的“九河” 分流在今威县西南就出现了。 《故城县水利志》 也认为“鬲津之名自古已有” 。 并援引清朝《禹贡锥指》 所标《导河图》 , 说: “自柜鹿经南宫向东偏北入逆河即鬲津河。 

故城南部的一 “鬲”

从清河县的“安家洼(故城县部分称祥家洼) ” , 到要庄向西的“商家洼” ,宋唐庄西有“王家湖” , 属《禹贡》 “九河” 期的鬲津河的一 “鬲” WO〕,军屯、 于姑屯、 何刘屯、 马庄、 建国再过运河到老武城属连续高地, 即鬲津河一"鬲” 的隔离带。

故城中部再一 “鬲” 

随庄南有“冯家湾” 、 傅官屯东有“东大洼” , 武城县谈庄有“牛蹄窝” 、武城县东北部的“恩县洼” , 又是晶津河的一很大的“鬲” , 从何刘屯、双冢屯、 李洪屯、傅官屯、 大阜屯、兀兰屯, 再入武城县漳南镇村, 再到故城镇沿运河到德州一线的出土文物来看, 这是一条连续高地, 标志着这是一段《禹贡》 “九河” 期的鬲津河的一“鬲” 的隔离带。后屯窑坑的黑土层在地平下7—8米,见图3—33 

故城北部存在第三“鬲” 

由于兀兰屯向北过杏基再向东北, 一直到李仙寨的窑坑中都有积水, 至今未见到黑土层, 更没发现有贝壳层, 可能这一区域的贝壳层离地表更深。 但根据《水经注》 描述的绛河曾过广川(今景县广川东南) 、 历县(今景县陈章村)到禧县(今景县南胡庄村) 来看, 在故城县与景县间, 又有一条绛河形成的连续高地, 高地南侧又有一 “鬲” , 此“鬲” 即隋唐时期的“高鸡泊” 。东大洼地处故城县存在的鬲津河三“鬲” 中的中间一 “鬲”中。 这种地理 状况大概持续到东周定王(姬瑜) 五年(前602年) 或东周后定王(姬介) 五年(前463年) 。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