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故里●高鸡泊遗迹●清河崔氏
当前位置: 历史地理 > 《东大洼历史地理研究》摘要 郝金龙

摘要
东大洼早在3800年前就处在《汉志》 河在东, 《禹贡》 河在西的黄河二流期间的河间洼地上。 两河的决口洪水与河南北部、 河北南部的沥水形成一条节令性的, 以湖沼串联形式的河道,后人形象地称其为"鬲津河",故城县中部诸“屯” 即鬲津河边缘高地。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或后定王五年的前463年)黄河第一次改道形成“定王河” ,行今运河一线割断了鬲津河故城、 武城间曾连通的一 “鬲” , 将东大洼之“鬲” 隔离于河西, 而成独立封闭的“鬲湖” 。

西汉时有屯氏别河东阳支黄河与之连通。 北魏后改换水源地, 通过清河(非清河县) 与漳河连通, 隋唐时期清漳河水量加大, 东大洼之“鬲湖” 成为北侧“高鸡泊” 的补水通道, 此期发生窦建德反隋和唐后期, 乐从训劫杀丞相王铎事件。

到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 六月形成黄河北流时“鬲湖” , 再次引来黄河水,行流21年后, “鬲湖” 被淤平, 黄河的河道遂辟为“熙宁御河” , 一直被利用到金明昌年间(1190—1195年)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开通京杭大运河后,原河道成为排涝河道, “鬲湖” 衍为平陆, 与周围比较仍是洼地, 明朝移民来此, 不识“庐山真面目” , 故名之曰“东大洼” 。

自明朝至1963年运河频频决口, 行洪于东大洼, 有记载的43次, 加上未知的元朝卫、 漳决口, 估计有50次, 给东大洼带来丰厚的蒙金土, 侪辈才“哈哈” 逍遥其上。 详细论证见正文,以求探讨 

                       

「有事请联系站长邮箱:shuuder@qq.com」

赞(0) 打赏
随意赞助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关于"《东大洼历史地理研究》摘要 郝金龙"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哦~~

博客简介

一个出生在故城县,成长在故城县。在河南求学4年后,又回到衡水的1988年出生的青年!热爱家乡,努力学习了解家乡历史,让家乡历史为更多的世人了解!博客文章选自《故城探源》!

精彩评论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 407 篇
  • 草稿数目: 0 篇
  • 分类数目: 5 个
  • 独立页面: 2 个
  • 评论总数: 57 条
  • 链接总数: 6 个
  • 标签总数: 205 个
  • 注册用户: 497 人
  • 访问总量: 8,648,121 次
  • 最近更新: 2023年2月1日
服务热线:
 

 QQ在线交流

 旺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