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近代行政区划变革》郝金龙——1965年的政区变动

171次阅读

共计 17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故城”这个名字包含了古老的信息,融合了众多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和县,它们就是夏武城;战国东武城;汉东阳县、胥陵县(因与前一个重名,用王莽时的名称)、复阳县、东武城县、陵乡县;北魏武城县、侯城县、广川县(今县境外);隋朝东阳县、漳南县、武城县。到元朝时虽开通大运河,但先朝遗民已经所剩无几,组建叢尔故城县则被视为“鸡肋”,废置无常。明、清两朝不断有山西、登州、江西迁民给故城带来新生力量和新文化。

但至新中国成立初仍是被“打劈柴”。一直到1965年才组成故城县这一至今未变的政区,此前的半个世纪的政区变故《故城县志》多有言及,但牵涉到外区融入部分的来龙去脉则感粗浅,本文试讨论之。

、1965年的政区变动

1998年《故城县志》载:“1964年底1JU东省武城县祖杨公社、武官寨公社、饶阳店公社和甲马营公社之一部共244个大队划归故城县。故城县郑口公社南甘泉、北甘泉大队划归武城县,同时将划归故城县之原甲马营公社部分建为赵行公社,郑口公社另建南甘泉大队。” [I】〕也就是将建国前武城县的73.75%划归故城县。在此之前的武城县城在卫运河两侧,其西侧称“河西街”,由观音街、石闸街、刘家街和外围很多有名无名的小居民区组成。1946年,将河西街划成建国、和平、民主三个自然村,不属于祖杨公社,仍然属于武城县城的一部分,在此时划归故城县。

(一)冀、鲁边界

实际这次变动是国家行为,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冀、豫、鲁边界的大调整。此次整是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3月间的大手笔,冀、鲁边界基本上以漳卫河一四女寺减河为界划定,将河北省的庆云县、宁津县四女寺减河南部划归山东省;山东德州市则得以完整保留;将山东省馆陶县、临清县漳卫河以西划归河北省,再建馆陶县和临西县;将卫运河以西的武城县划归故城县,将卫河以东的故城县划归武城县,从此故城县才被列为较大的县。半个世纪以来给“河”两边带来的语言、文化、工作、生活上的不便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临清县的文化主体已归河北临西,留在山东的临清成了无本之木,到今天的临清文人仍写不出完整的“临清沿革”。再就是今故城县的文人仍在抱半部《故城县志》研究故城文化,对半世兒前融天的古今敌城县人1=03%的南半部的历史视而无睹,然武城县则将本属于今故城的文化搬到原恩县地面上大造声势。50年过去了,武城县南、北甘泉人至今仍赶“郑□集”,武城河西街改称“建国”己近50,附近乡民仍在说赶“武城集”。不能不让我们认识到中国人在坚持固有文化的顽强。 :

冀、鲁边界的这条在馆陶县到临清为“卫河”,因有漳河的流入,也称“漳河”;在临清至四女寺这一段是金朝利用卫河开成的运河,所以称"卫运河”,因为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故城人多称“大运河”;从四女寺到海兴县海口的河段有多种称谓「官方称“漳卫新河”,-故城和德州多称“四女寺减河再往下游又称"老黄河”或“鬲津河”。所以故城县有好多资料都^•成“以大运河为界”就指的是“漳卫河”即“河北行政区划网”所言:河北、山东两省原则上以卫运河、四女寺减河为省界。

二) 划归的人口与资源

1965年划入的三个半公社共有2444个生产大队(即今行政村)占合并后故城村庄(当时共有大队547个)的44.6%;并入人口 125499,占总人口 2993389人)的42.7%;划归耕地402457,以今天的耕地估计比例,约占故城县总耕地的31.8%,当时划归土地总面积约380.65平方公里,约占故城城县总面积的42.1%

(三) 划界的日期

此次调整行政区划的年份应该依国务院批准的日期为准,《县志》认为是在1964年底,据《党史传秉》上载文“1965年3月12H,国务院批复河北省人委、山东省人委同意两省具体调整意见”[⑵来看,在此日前的1964年就着手调整,国务院批准的期则是调整已经基本结束。另据“山东行政区划网”和“河北行政区划网”公布的国务院批准调整的日期均为1965年3月12Ho

由于划入部分沿革历史与原故城县的历史沿革不同,在写历史时将县分故城南部和故城北部来描述。自徐庄、杨野庄、二坛村、红庙、赵长林、庞田村、张田村南地界向北即故城县北部,自果子口、孟庄、后野庄、周新庄、黄官屯、东镇、西李官屯、北仁庄、东马村、北马前村北地界以南即故城县南部

 

《故城县近代行政区划变革》郝金龙——1965年的政区变动

《故城县近代行政区划变革》郝金龙——1965年的政区变动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