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崇文尚武运河风(下)

1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472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运河两岸自古武风兴盛。行侠尚义,忠贞不屈,勇武顽强,杀 身成仁是故城人民的光荣传统。

打开故城县地图,你会发现,故城县南北叫屯的村子相当多, 军屯、西半屯、兀兰屯、小屯……,这些村庄的由来都是历朝“开 荒屯军”的符号。另外,还有马军寨、武官寨、高小营、罗小营、 曹桑营、丞相营、千户庄等,无一不带有“武”的色彩。

说起武功文治大成者,赵苞当是故城第一人。东汉末年,甘陵 故地出了一位动天地、泣鬼神的人物,这就是祖籍故城县赵庙村的 赵苞。

赵苞自幼聪慧好学,事母至孝,是远近出了名的孝子。他有个 堂兄,便是东汉灵帝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之一赵忠。赵忠与宦官 张让等十人把持朝政,权倾一时,许多人为了做官都巴结他。有人 劝赵苞去投奔赵忠。赵苞却说,我宁可不做官,也不能和这种奸佞 之人同流合污!

后来,赵苞举孝廉进入仕途。他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一一作 者注)担任县令期间,政绩突出,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于熹平六年(公元176年)被提任辽西郡太守。驾时辽西郡经常受到鮮卑人地 侵扰,老西姓苦不堪咨。赵毡到任后,枳极修筑防御工卟,防御鲜 卑侵袭,边境逐渐安走下来。鮮卑货族对赵毡恨之入竹,决总报父。 终苻一天,他们得知赵苞的母亲从老家来了,就从半路上劫持,作 为人质,企图遍赵保就范。他们把赵母捆绑在阵前,威胁说只要赵 苞肯投降,便马上释放赵母。赵苞见母亲受辱,肝肠欲碎,描不欲 生。赵母大声说,儿子,不能为了我而背叛朝廷,你要贫定主怠, 做自己该做的事!赵苞忍痛下令部队掩杀过去,鲜卑大败,落荒而 逃。溃逃中,把赵母残忍的杀害了。

战斗结束以后,赵苞收敛起母亲的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在母 亲坟前,赵苞放声痛哭,捶胸顿足,对乡亲们说:“我食朝廷的俸 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害了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如此, 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 ”说罢,大叫一声,吐血而亡。

故乡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舍身取义的赵苞母子,为他们建庙立 祠,久之,渐成村落,这就是今天的赵庙村。以前,赵苞母子的忠 烈事迹如崔氏父子一样,宣传得很不到位,以致故城人很少知逬在 家乡的这块热土上还出现过这么伟大的一位民族英雄!

隋朝末年,漳河(卫运河前袅〉之畔又出了一位惊天动地的英 雄,这就是农呙起义领袖窦逑德。窦迚徳〔573—621〉,陏朝贝州漳 南(今故城县)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染侠,为乡里敬重。 时炀帝募兵伐辽东,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他目睹兵&困迷 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瓦人入漳南东境從 鸡泊,难兵抗陷。及后窦迚德一家被隋军杀密,乃率部众二西人投

 淸河人高士达的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隨遣杨义臣击破张 金称、痛士达。窦建德招集散亡旧部,继续战斗,于次年正月称长 乐王于河间乐寿县(今河北献让一作荞注〉。之后又大败附将薛世 雄,攻克河间,大业十四年〈618年)定都乐寿,国号大垔。河北义 军皆来归附,队伍空前壮大。次年,宇文化及引军西归,至山东聊 城被窦迮德击败。窦建德除杀宇文化及等少数顽固分子外,将俘获 的大批陷皇室、宫人、官员、士兵逍散,录用其中有才学者辅佐自 己,定朝仪、制律令、兴文教。八月,窦建德迁都州(今河北永年 东南一一作者注〉,至武德二年〈619年〉,大夏政权已拥有黄河以 北大部分地医,南与洛阳的王世充抗衡,西与关中的唐李渊鼎立对 峙。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军进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军十余万 援悅充,与李世民军相遇于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锁一一作者注〉 一带。五月,II军溃败,窦建德被俘,七月在长安被杀害。

窦述德领导的起义失败了,但他贸下的火种没有熄灭。窦建德 牺牲后,他的亲密战友刘黑闼继承了窦逑徳的事业,继续进行了艰 苦卓绝的斗争。

刘黑闼亦为故城人,出汾贫家,常常得到窦妞徳的资助,因此 俩人感情甚笃。资建德死后,刘黑闼觅整旗鼓,收拾旧部,半年之 间,义军占领河北大部,尽复逑德旧境。武徳五年〔622年)正月, 刘黑餺称汉东王,定都铭州(今河北永年东南―作荇注〕,改元 “天造' 级政权文武酋僚悉鉍本位,立法行政,辨效法窦建徳。 十二 1“刘黑闼在攻打阁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北―作澍注〉时, 与今逑成、辛元古等讲将相峙。这时义军粮尽,部分将七被诱,动摇叛变。刘黑闼兵败势竭,败走饶州(今饶阳县--作者注),刺史诸高德威叛变,诱执黑闼,举城降唐。刘黑闼被押往洺州,为李建成所杀,起义终告失败。

宋代,又爆发了王则起义。王则本是浮州的农民,逃荒到贝州(当时故城属贝州--作者注),给地主放羊,后来应募到宋军中当兵。贝、冀等州本来有弥勒教在民间秘密流传。传说“释迎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王则利用弥勒教的传说,传布着变革世道的舆论,并利用弥勒教和德州、齐州的士兵、农民取得了联系。起义事先作了部署,准备在庆历八年(1048年)新正元旦,乘官更们庆贺新年时,各地同时起兵,攻取河北。由于计划泄露,于是王则在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冬至节提前发动起义。当州官们去天庆观拜谒时,王则率领起义士兵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随即逮捕了宋朝的知州张得一。王则占领贝州后,建国号安阳,称东平都王。城内军民都在面部刺上“义军破赵得胜”字样,表示推翻宋王朝统治的决心。王则起义极大地震动了宋王朝,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宋军围攻贝州,挖通地道入城内,王则等将领被俘。起义士兵仍依村会作战,直到最后被焚牺牲。宋朝统治者把王则等押解到开封,残暴地处死。王则起义,从发动到失败,虽然不过短短的六十五天,但给予宋王朝的打击是沉重的。王则起义发生在贝州,似乎与故城不洁边,但当时故城属贝州管辖,旧故城县志对王则起义有简略记载,说明其对故城还是有直接关系的。

故城紧邻德州,历史上受德州影响很深。德州乃“九达天衢”之地,扼冀鲁两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农民起义军毛贵在山东举事,其部属田丰占据东昌(今山东聊城市--作者注),对元朝政府形成很大威胁。至正十八年(1358年),丞相也速奉命征剿田丰,将军队布防在陵州(今德州市-作者注)一带,故意把田丰放过,待其过了陵州以后,突然包抄过去,切断田丰后路,在景县消灭掉田丰,大获全胜。当时,也速的大营就安在故城县境内,即今天的故城县丞相营村。故城县西北部的马军寨过去叫马家寨,相传元朝红巾军起义时,村中一位姓马的勇士,率领乡亲们御敌。他们在村子周围用树桩做成砦,抗击军队侵扰,保护了村庄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老百姓免受其害。这都说明,故城人民自古以来饱受兵燹战祸之苦,很少过安宁日子。

明朝把德州改为德州卫,屯军驻兵,成为一个军事重镇。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常遇春攻克德州,与大将军徐达会师。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造反,以回南京祭祖“扫碑”(扫墓的意思)的名义向其侄子建文皇帝宣战。九月建文帝派大将李景隆率兵 50 万讨燕,在德州展开大战。双方展开了拉锯战,从建文二年到建文三年,战争一直持续了二年,杀得血流遍野,尸骨成山,故城人民深受其害,一时“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茫茫大地,鲜见人烟。这就是人们传说的“王扫碑”。至今,故城尚有许多有关“燕王扫碑”的传说,有些村庄还带有当年战争的痕迹,如青罕镇的骑马寺村,村中有一寺院,名圣安寺,据村中现存“亮兵台”遗迹考证,“燕王扫碑”时,曾在此处训练骑兵,故改名骑马寺。又如建国镇的于姑屯村,相传“燕王扫碑”时,全村人被杀绝,只有一位姓于的姑娘躲在梁头上未被发现,侥幸存活下来,后来此村即以于姑娘为名,取村名于姑娘屯,简称于姑屯。由于战乱频仍,故城老百姓有的被迫抓了“壮丁”,充军入伍,有的为保卫家园,潜心习武,因此历史上武风颇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晚清时期著名爱国武术家、与燕子李三、霍元甲等著名武师齐名的大刀王五(也有说王五是沧州人的,有争议--作者注)。王五(1844--1900)本名王正谊,字子斌,因他拜李风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名谱。

武将当中,最著名的是南明兵部尚书周世选。周世选(生卒年月不详,1575年前后在世--作者注),字文贤,号卫阳,嘉四十一年进士。历任常州推官、礼科给事中,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周世选为人非常正直,弹劾奸佞,不畏权势,任常州推官时,“有明断之誉”,在朝野很有威望。他在担任尚书时,经常走访体民情,开垦荒田十万顷用以帮助贫困老百姓。当时倭寇经常入侵,但都非常惧怕周世选,闻风丧胆。鉴于倭寇气焰嚣张,他给皇上先后上书“八目”“十议”,提出多条措施加强防御,以保卫京都为“根本重地”。后来由于眼疾请假,他连上六道本章,方获得皇上批准休息。可以看出,皇上对他是十分倚重的。回乡后,他“孝友谦厚,阎党颂服,先贤格言,莫不身体力行",深得百姓爱戴,为他建乡贤祠一座。周世选著有《卫阳集》十四。

明末清初,民问出现了一个秘密组织--捻子。嘉庆末年,捻子集团目多,小抢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他们经常在运河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其面起义攻城,发展成为捻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融为一体。抢军的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应该说,这是一支革命武装。但是,他们的革命目标并不明确,具有“流寇”性质,所到之处,有时也侵扰百姓,给老百姓造成恐慌,对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各级地方都成立了一些武装组织,配合政府军作战。这就是“团练”,相当于现在的民兵组织。

故城捻军的出现是在咸丰三年(1853年),“发逆由怀庆东窜深州,……撒船防河”。这些蓄着长发的抢军(官府称其为“发逆”--作者注)从深州来到故城,以运河设防,抵御官军追。同治二年(1863年),捻军又入故城境,遭到地方武装的围,“练总张锷、崔德昌保卫地方,杀贼有功”。张锷的父亲张玉堂吉道热肠,曾任江西建昌知县,政声颇佳。张锷于同治初年(1862年)“举办民团,约集务南、清南、新南数十村(区域大约为今故城县原隰、杏基、郑口、青罕、三郎、辛庄一带村庄--作者注),严条约,勤训练,以忠义,人皆感奋”。崔德昌是南獐鹿村人,“素性挥霍好义”,“读书能观大义”。同治元年(1862年)举办团练,崔德昌任练总(团长),“集数百十村练勇两万余”,号称“忠义团”。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初五,抢军从景州广川镇进入故城,崔德昌率领五、六百人在昌疃、祁庄、吴令史村一带设伏,张锷率兵勇七八百人由朱往驿村向东追击,分东西两路进。抢军退至学村,晚上各村燃起大火。张锷扑灭董学村大火,遂西救蒋赵村。在崔德昌的家乡獐鹿村,捻军正要吃晚饭,崔德昌率部扑来,斩杀敌酋。捻军恼羞成怒,一边撤退,一边杀死很多无辜的老百姓。张锷在蒋赵村外放起号炮,捻军不知来了多少兵马,仓皇逃至尹里村,张锷将其团团围住,抢军走投无路,“数百余众拥破堵墙而遁”。经过一昼夜激烈战斗,“追杀七十余里,破贼营三十余处,毙贼千余名,并擒斩伪头目二名,夺获令旗、令箭各一,马匹、器械甚多”,将捻军赶出县境,大获全胜。

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官府腐败,土匪猖獗,到处民不聊生。有些村庄建立了红枪会、白吉会、黄沙会等半宗教半武术团体的组织,保家护院。这些组织大部分操纵在地主富豪手里,会员多是青壮年,他们白天从事生产活动,晚上集合起来学习武术。主要武器为大刀长矛,兼有少量枪支。他们“作战”的对象主要是土匪一旦发现土匪骚扰,立即发出信号,群起而攻之。剔除他们的政治色彩和迷信色彩,这种民间自卫组织对保护老百姓生产、生活安全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全民练武,全民武装。

正文完
 0
58gucheng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58gucheng 于2025-07-10发表,共计4721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摘抄自书籍,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