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蓨城考》宋淑敏——西汉末蓨县人口估计

155次阅读

共计 115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黄河决口造成的灾难,一般都认为属自然灾害,官方多无详细记载。对于汉武 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的黄河决口,只记载: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并未详细到县。从被记载的高堤平堤的侯国名来看,当时的人们还是与 黄河作了不懈的抗争,又多是自保。

从地理高程估计,上述两县的位置都在蓿城以 西,以东则为《汉志》黄河漫滩高地,其北为《禹贡》黄河漫滩高地,蓿受屯氏张 甲河灌注,待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才在今东光的《汉志》黄河西岸的薄弱处再合入 黄河行流,行成河道后,有高地裸出。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70年之久,灾 难是空前的,因历史未记时难,我们只能通过建平年(前6年)以后的《汉书》记 载的人口来估计,当时蓿县区域人口流亡状况(见表7—5)。《古蓨城考》宋淑敏——西汉末蓨县人口估计

这是黄河决口百年后的统计,屯氏河已断流30年。整个信都国17县的人口平 均数据仅有同是受灾区渤海郡诸县平均人口的50%;不足清河郡平均人口 30%,平 原郡系《汉志》河流域,人口基数历来就低,此时仍是信都郡人口均数的两倍。能 知蓿在屯氏张甲河期间人口流失的严重程度。

再分析信都郡何县受灾,就要考证张甲河流径:屯氏别河在今清河县南分成四股,东侧两股在时清河郡内,西侧两股即入绛支和张甲河支,入绛支屯氏别河在南宫县西入古绛河,《水经注》称屯绛屯绛过古南宫城北再东南流,在南宫东南侧折而东北入冀州地,并从赵伯舍村北向东北,过冀州安兴村南,再过枣强县的卷子村,再东北到寺宅城村,灌注今枣强西、南的湖淀(屯绛在此地的泛滥, 见本书17页《屯氏河流径考屯氏别河张甲河支》。绛水在今枣强旧县村(北魏广 川县)南与南来的屯氏别河张甲支合流,最后同归于海。〔2°1]我们称合流后的屯 绛河屯氏张甲河,在旧县村东北流过今广川镇北再东北过今龙华,龙华村 西侧至今仍见屯氏张甲河河渎地貌,正好应了《水经注》姜太公卖浆台的棘津亭。 此处的河渎地貌表明此处高地被冲刷,泥土被冲向洼地。再向东即进入当时大范围 的潴水区,蓿正当其冲。见671页图74屯绛(张甲河)的流径。

通过古河道和潴水区估计,南宫县东到旧县村南是当时信都的潴水区,龙华村 东侧成为屯氏河在此的百里潴水区。表明信都国多数县受灾并不太重,但周亚夫之 蓿人地双绝。其后再以蓿命名也只是文化上的传承了 !刘寅之蓿市、刘福之蓿所辖 之民应是河患后的回迁,户数也不会太多,为保证侯国不低于千户,刘福之蓿才扩 大地面到今故城县里老、辛庄乡,西南到原历侯国(青兰镇西南)扩地。刘福之蓿 存国仅五年,国除为县,南禧城得以延续,此城一直到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 河北流将其淤埋,明初移民到此当然不知所踪,但文化印记的南禱、北蓿依然存在, 均系后话。

到西汉的最后又有王莽篡汉,战火又起,民不聊生,人口一直没有恢复,南蓿 城为蓿县一直延续下来,才有渤海高氏家族的兴盛。


《古蓨城考》宋淑敏——西汉末蓨县人口估计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