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历史地理沿革》郝金龙——湖泊坑塘

257次阅读

共计 23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鬲湖

“鬲”聚以成湖,流以成河,依然争议很大。

“鬲”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读11gG,作为器皿时读11,作为姓氏和地名 时读[爭]。有人考证说原始音应该是ge, “锅gilo就是“鬲音的演变,无论 陶质的鬲或是青铜质的鬲,都是最古老的“锅”,实用器都是作炊具。

《禹贡》中言为“九河即道”,《尔雅。释水》举出:“徒骇、太史、马颊、覆 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河。”虽然现代研究认为“九”乃足数,表示很 多的意思,即不止仅有九条。《尔雅》所举“九河”最少有五条是形象命名:空害怕 一场的河;像马脸一样的河;像倒扣的锅一样的河;像钩子一样弯曲流淌的河;像大 锅一样排列成一津的河。即徒骇、马颊、覆釜、钩盘、鬲津。

其鬲津河在《书疏》记 载说:“李巡曰,治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在鬲县,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 南。”《汉书。沟滥志》也说: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当在鬲县。

故城县境内的东大洼、高鸡泊、琵琶湾就是鬲津河其中一 “鬲”的遗存。

(二)高鸡泊

鸡泊在古武城县和古故城县范围内,也就是今故城县范围内,高鸡泊周边以今 天的村镇为标志,大致的边界线为:从郑口镇兀兰屯(宋乌禰寨)四屯,向东北过沙 窝庄、新宅、石门、青罕、骑马寺、万小麻、庙灵庄诸村之西,再从新化村(太子营) 偏西北过中北化村之西南,再过邢庄之南,邢庄是高鸡泊的最北端,再西南向过王庄、 小庙、杨獐鹿、鹿豕诸村之东,再沿温庄干渠北线过“龙潭”西侧,南过冯杏基并在 村南拐向西,过大杏基南,向西过杨福屯村东,再过东原西、西牟村、李长林,东、 西镇诸村之东,再西南过薛官屯东,到南庄南,从南庄南过西孟庄北是高鸡泊的“北 入水口”(吴庄正当要冲),从孟庄北再过后大阜屯村北再回到兀兰屯,兀兰屯东侧 为高鸡泊与“鬲湖”(东大洼)连通处,称“南入水口”。此即历史所称的“高鸡泊” 的大致范围。

最晚到北魏后期,清河中流入的漳河水量增大,清河的航运作用丧失,清漳河水 冲决“五榜头”堤堰而形成高鸡泊的北注水口,从杨家五松头(今称杨五头)北过饶 阳店南较宽的范围,偏东北到南庄南入高鸡泊。此口漳涨水入,漳枯水出,水位基本 相同。所谓“南注水口”并非直接注入高鸡泊,而是通过几个积水湖淀与高鸡泊连通。

三)新鬲津

清漳水(或称漳河中道)从百尺村(清朝前东桥和西桥村的称呼)附近向北流, 在东、西桥上村南,西牛庄西、贾庄北,形成积水区,暂称“百尺湖”,漳河洪水期, 自“百尺湖”东北泄,过十八里庄南,过姜庄,从瓦子庄村南再东北到孙庄与高庄间 进入“乔家洼”(原名可能为孙瞳寺湖,依今称“乔家洼”)。乔家洼包括湖心寺周 围,乔庄和“屈驴店”(今大、小店村,附近村多称其为“曲里店”,当时可能有河 沟通航,才生出屈驴店的故事)村南的洼地。

再沿河沟到垂麦、李店向北进入东大洼 (与高鸡泊只有兀兰屯和大阜屯一线“高地”之隔,当时或称“高鸡泊”或“鬲(南) 湖”,依今称“东大洼”或“傅官屯洼”)。东大洼的东侧的赵行六村原属历亭县, 系东侧“高地”,东大洼西侧从军王庙西北到傅官屯东,再北过西言村再北到后大阜 屯南,东北到兀兰屯南。东大洼泄水口在刘堂村北,再偏东北到兀兰屯东,再向西北 与高鸡泊相连,高鸡泊向东北有水道通故城县、景县、德州交界处的琵琶湾。 “百尺湖”、乔家洼、东大洼、高鸡泊、琵琶湾系连通漳水的潴水湖,为叙述的

简捷统称高鸡泊水系为“新鬲津”。

因高鸡泊和新鬲津衍生到今天,县境还有2000亩以上的洼地。

1. 东大洼(傅官屯洼)

.武官寨镇东部,现存洼地区域在李店、傅官屯、马庄,东侧到官道河,面积为 6600⑷。

2. 白庙洼

青罕镇西部,现有洼地区域在白庙、柴庄和青年东干渠之间,面积为3625亩。

3. 乔家洼

在西半屯镇西北部,现有洼地区域在小屯、乔庄、大店、徐董屯和卫千干渠之间, 面积为2520⑸。

4. 琵琶湾

里老乡有国营林场一一里老林场,就是《宋史》中提到的琵琶湾,宋熙宁六年(1073 年)朝廷想利用塘泊阻金人南侵,程昉想通过永济渠引水灌沧州被庆历黄河淤积的塘 泊,但最后并未能成功引水。皆因琵琶湾低,永济渠高所故吧!

琵琶湾西侧连西三务,东侧今属景县,民国前属德州卫。在隋唐时期有沟渠与高 鸡泊连通,与琵琶湾有关的“琵琶”在故城县写成“皮婆”,在景县被写成“枇杷”, 在德州多写成“琵琶”。据《宋史》的记载应该称“琵琶湾”。看来到此时1073 年)此地虽经庆历黄河的淤积仍是低洼地,到明朝德州卫所时皮婆屯被开辟成军事屯 村。清开大洋河后积水有所缓解,后来建成里老林场。经实地考察得知此处在雨涝之 年仍有积水。

5. 滩头洼

滩头洼位于夏庄镇北部,在坟台、河沟、徽王庄、小化村间,面积3077⑹。 经隋、唐到宋应该属琵琶湾的一部分,北宋北流时仅是被水并不行水,受北宋黄 河淤积不重。

6. 袁庄洼

袁庄洼位于故城镇东部,在第七、东袁庄、河北涯、杨坞村间,面积3207⑺。 据对第七村西坑塘土层断面分析,均未发现北宋黄河北流的痕迹,表明此处系东汉前黄河淤积。隋唐时期位于永济渠西的“安全地带”,明、清时期虽有运河决堤, 仅是过路水,而是到琵琶湾后淹景县以下。

7.龙

高鸡泊最深处即《故城县志》记载的“龙潭”,此处大概有史以来没有断过水, 所以描述为,“在县西三十里曲流河,相传元末有龙起此地。水深不可测,今已湮塞, 断涯犹深数丈”。经实地考察“龙潭”的位置在今贾黄村的西北,黑龙港河(官方多 称江江河)的流经处,此处在雨季依然积水成灾。最低处海拔22米,比附近高地仍 低6米。

在元、明之际断涯有“数丈”并不虚枉,此处当时发生“龙卷风”也不是没 有可能。据此推想,在明朝以前高鸡泊并未消失,而是无持续水源,在最低洼处萎缩 成“龙潭”而已。明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底;上源漳河特大洪水冲击响沟村 东、西的“高地”成河,将“龙潭”淤平。贾黄村坑塘西700米黑龙港河道上能见积 水处,大概即龙潭遗存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