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移民探源》叶景涛——明前居民的生存与人口(元朝自然灾害频发)

161次阅读

共计 115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明史》记载,明军北伐,就是循着山东的西北部北上的。明军先攻占沂 (今临沂市)、曹州(今荷泽市)、单县(今单县),然后,沿大运河攻克 东阿、东平、东昌(今聊城市)等地。这些区域是元代山东人口的密集区, 兵横扫、两军厮杀,损失可想而知。然而,明军摧枯拉朽式的进军,相当顺利 并没有在东昌(明武城县属之)一带作过多的盘桓。这一地区人口为什么遭到 毁灭性的损失,而后成为明朝移民的重点地区,确实值得研究,人口基数应该 是最根本原因(上节已述)。明朝大移民,朱元璋首先考虑到的是元末明初战 乱重灾区的经济发展。但从史料上看,元末明初时的故城与战乱并没有直接关

除却战争因素就是自然灾害对故城人、户的影响。

一是元朝河患、水灾。故城区域历史上是“两河一湖”的特殊地理带。西 有清凉江,东有大运河,中间有高鸡泊。这是一种典型的由黄河冲积形成高地 沙丘和洼地并存的地貌特点太行山南部诸水在黄河南趋后都要通过县境入海, 运河在给朝廷带来便利之时,管理不善几乎每年雨季都会给沿河带来灾难。 河乃“小黄河”,雨涝之年往往决入清凉江,也给故城带来灾难。519页图5—1 中高地间的低洼区即成泄洪区,故今人仍存高垫宅基之风,乃实践后得出的真

《元史》、《明史》和《明太祖实录》中对河患多有描述。仅元朝统治中 原的最后10年间,鲁西一带的旱涝灾害就达18次之多(《元史》)。加之元朝 统治者对各种河道放任不管,造成黄、漳河自由泛滥,大运河多次冲决,致使 中原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身,不少地方人烟 绝迹

二是元末明初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原一带的农民屡遇水(涝)、旱、蝗 疫之患。东昌府(含今故城区域)和所辖各县的旧志中频见自然灾害肆虐的记 。从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二十五年 1356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大 蝗灾共有十八九次

从至顺(前)三年 1332年)到至元(后)六年(1340年 的七年中,发生在中原地区的大饥荒就达十五次之多。水、旱、蝗灾加上瘟疫 流行,于是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 “杀其子而食” “孽生盈道,军士掠孱 弱以食”、“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等令人惨不忍睹的现象。(摘自《元史 《明太祖实录》)

明朝初建后,政府不得不采取县合并、州降县、府降格的做法,仅洪武十 七年(1384年)就把不足三千户的三十多个直隶州降成了县 洪武三年 1370年)三月,“山东按察司佥事吴彤言:'博平、清平、 、朝城、观城、范县、馆陶七县户少地狭,乞并入附近州县'从之 昌府大约有40%的县被撤 中原的荒凉,由此可见一斑。元末明初的灾害,使得故城区域人口锐减 这也为故城区域移民造成了客观上的需要

进入明代,今故城县仍是二省五府交错之地,时武城属山东东昌(今聊城 府高唐州;故城属京师中书省直隶河间府景州(在景县)。见下页图5—2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