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于姑屯村,又名于姑娘屯,隶属河北省故城县建国镇。位于故城县建国镇 西北部,为建国镇、军屯镇、西半屯镇三镇交界处。人口 1600人左右,耕地面 积2065亩,在建国镇属于规模较大的行政村。该村地处春秋(前770—前453 年)的蔡河之北高地上;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临“屯氏别河”;隋炀帝 在大业四年(608年)又濒永济渠;窦建德时期再濒柳沟河;自唐初到北宋中 期于姑屯前的河道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漕运的繁华运道一御河,历史上称为“隋 唐大运河”;虽经北宋黄河北流的多次冲埋淤积,仍被开为抗辽物资运输的战备河;一直到完颜金朝仍用此河运送汴梁宋宫物资营建北京城。
这些古河的“来龙”不尽相同,“去脉”也不一致,但毫无例外地通过于姑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横亘在村南的“龙王堤”都在见证着古武城和今故城的沧桑,述说着于姑屯的悠久。历史行进到元朝末年于姑屯仍是故城县不多的有遗民的村庄, 钟灵毓秀之地,催生了于姑娘、“四米”等古贤。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创生出以农为基,勤劳朴实;尊重商贾,仗义疏财;忠孝节义,积德行善,这 些维系村脉文化的主线。
一、于姑屯地理位置和水系
今于姑屯村位于故城县建国镇西北偏南6.2公里,南临古蔡河,西靠辛堤干 渠,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白质土壤,西部和北部低洼,均为古黄河冲积所形 成。
(一)与蔡河
该村地处春秋(前770—前453年)蔡河之北高地上,蔡河是传说中之河。 据郝金龙先生考证:“蔡河可能是一条很古老的河道,但清朝前历史上没有人 记载这条古河,沿蔡河故道的清河县和武城县的百姓记住了这条称为蔡河的河 流,秋胡戏妻的传说就发生在蔡河岸边。” “蔡河在汉武帝后,官方已称'屯 氏别河',百姓不改初衷仍称'蔡河',隋炀帝将其改造成永济渠,百姓仍称 '蔡河',今天已经成为粮田,而百姓仍称脚下的土地为'蔡河'。”少〕清朝 的傅泽洪在《行水金鉴》中载“蔡河起自段沙土村北,经张宽向东北入武城(今故城县)界,在三官庙村入御河,……"⑴]看来这条河流一直流淌到清代,此 时已经是区域性河流。以此可知蔡河在《禹贡》黄河形成后的“九河”之一的 鬲津河时就利用了这段古蔡河行流。所以说蔡河者,邈乎远矣!
于姑屯与军屯、何刘屯、双冢屯、洪官屯(李洪屯、张洪屯等)、大兴屯 (武官寨西)、大阜屯、兀兰屯、鲁权屯、故城一样都处于品津河一线高地上。
(二) 与屯氏别河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北决,自然形成屯氏河,在馆陶向北的仪流称“屯氏别河”,自清河县向东北的屯氏别河的分支,流经汉东阳县的 称东阳支,经于姑屯的蔡河又演变成了屯氏别河〔⑷。因系黄河的自然分流,西 汉王朝并未人工干预黄河汉流,于姑屯东部白质土壤应与这一时期长达70年的黄河淤积有关。
(三) 与永济渠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在曹魏所开白沟的基础上开凿一条南达黄河、 北通涿郡(今北京市)的运河,藉以用兵辽东。
永济渠在故城县的径流并不复 杂,就是今天故城南部的蔡河故道。”少]自唐初到北宋中期于姑屯前的河道也 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漕运的繁华运道一御河,历史上称为“隋唐大运河”。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武城南移后在永济渠上建有“义王桥”,而成南北通衢的陆路关隘,离于姑屯西南不足4里,估计这一时期于姑屯已有聚落民居。为防永济渠在丰水季节溢水伤漕,始筑“龙王堤”。
(四)与柳沟河
柳沟河不多见于史载,系窦建德在洛州(今永年县)建“夏王”城后,将 乐寿—漳南—洛州(今永年县)三大根据地用柳沟河连接起来,“柳沟河应在 唐武德二年(619年)八月全线贯通”,[⑹于姑屯再濒柳沟河。
(五) 与宋金御河
入宋以后中国和辽国的边界移到今天津、雄县、霸县向西一线,宋庭用这 一带的低洼、湖沼积水区作为御辽前线,沿线分布着军、寨、铺的军事 制, 军用物资全赖御河供应,自庆历八年( 1048年)到北宋灭亡 1126年),黄河 北流多次冲断御河时,仍是不遗余力地开通御河输运,沿河百姓称此河为“运 菜河”。估计粮食有包装,百姓并不知其内为何物,而菜蔬裸露在粮船上的缘 故,古蔡河被于姑屯、冯王庄人口传为“菜河”。 完颜金朝灭宋后仍用此河运送汴梁宋宫物资建北京城。
(六) 蔡河的命运
到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⑴]才断了黄 河向北的行流。所余卫水(淇水、疽水等)无力冲破70余年黄河淤高的原永济 渠,所以蔡河就成了区域的排水河。一(邑)字河形成后,雨涝之水行大王里 村、王家湖、大辛庄、关庙前,到河西减水闸入运河。隋唐大运河成了蔡河故 渎,至今仍有遗迹可寻。
(七) 于姑屯地貌
于姑屯村位于故城县建国镇西北偏南6.2公里,南临上述历史古河,西靠辛 堤干渠,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白质土壤,为古黄河冲积流域。西部和北部为 背河洼地,所谓“水不到,沙亦不到”的碟状封闭洼地,故称“西洼”。古时侯的丰水期整个村庄像一个半岛,东部连接陆地,呈三面环水的水系 布局,枯水期,古代的乡民在滩牙〔⑻种植五谷,形成独特的水旱两季种植结构。 近代村西、北形成的洼地仍属区域内的高海拔区(海拔仍为30米)已成为沃野 良田。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村子周围还能看到古代水系特征的痕迹。村子 东西向狭长达五华里之多,南北很窄,村中无街,只有胡同南头和北头两条纵 贯东西的大道,大道的外围便是塘湾了。这些塘湾或是荷塘,或是苇子湾,从 南、西、北把村子包围,水中鱼虾满塘,一片江南水乡风光。古代的乡民为防 止蔡河泛滥成灾,东起巩庄、经南召、何刘屯、于姑屯、王行杖、军营村直奔 南赞古、西张宽,沿蔡河的北岸修筑了一条横亘东西的大堤,称“龙王堤”。 堤上杨柳成荫,东西绵延几十里,从上述讨论可知龙王堤的筑堤时间最晩在唐代。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里一直无涝灾,防涝意识开始淡薄,村民垫宅基地开始用“龙王堤”的土。现已全部推平,了无痕迹。
20世纪70年代,在蔡河犁地时,曾发现一枚护心镜,上交相关部门,后来 给了一个解释,说是隋唐时期的物件。这足以证明此地在隋唐时期的繁华。 为解决旱涝灾害,1958年开挖辛堤干渠,只是从辛堤挖到饶阳店。1967年 按根治海河的统一部署,县内相继挖通这一运河较大的支流。同时将清河县民 兴渠以东78平方公里,划入辛堤干渠流域一并治理。1986年又按十年一遇的除 涝标准进行了辛堤干渠扩挖,使之成为连接运河、清凉江南北向的主流河道。 从1958年开挖村西辛堤干渠、1974年开挖贾庄渠(于姑屯一贾庄),使村西、
村北的洼地得以治理,固有水系得到有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