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历史地理沿革》郝金龙——河渠

184次阅读

共计 19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区域地理历史沿革与区域建置沿革并不相同,建置沿革是区域过往历史中路、府、州、郡、县的隶属关系的叙述,并不一定清晰描述区域现实位置;而地理历史沿革则叙述政区的建置,城镇的位置、迁移,空间的求实是其最大特点,河流湖泊的变迁又是其重要依据。是以作故城县的河湖沿革和历史地理沿革。

、河渠

(―)故城县史前外围水系

因为黄河在华北平原的起源相当早,又没有相应的记载。现代地理学家以不同记录黄河的文献命名黄河河道,《汉书。地理志》上描述的黄河称《汉志》河,《尚书。禹贡》上描述的黄河称《禹贡》河,《山海经》上描述的称《山经》河

《汉志》河出现的最早,从聊城到临清、高唐南,北折过平原到陵县的为《汉志》河,有3000—7000年历史。行故城县东,夏庄镇和故城镇东部的土层形成与此河有关。

《禹贡》河大致沿濫阳河向北,过深县、武强县南,由今天的淺阳河道、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它们所行就是后世所说的禹河故道;《禹贡》系战国时期假托禹所作,稍晚于《汉志》河,行故城县西,但大陆泽东侧的漫滩高地与三朗乡、房庄乡有关。九河之一的鬲津河与今故城中部高地”(与附近相比高出1—2米的高阜区域,下同)的形成有关。

(二)传说河流

有文字以前的中国历史传说就与大洪水相联系,远古时代的伏羲氏能躲过洪水才有华夏之脉。到五帝末期的传说更具体了一些,才有舜帝任用鳏治水,结果鳏以为主的治水方略而告失败,再任大禹治水时,则以的方法而成功,禹也因此而有天下。这些传说经春秋战国的演绎才得以流传。对于故城县有关的古河渠历史到今天仍在继续续演绎

1. 鬲津河

夏禹时期《禹贡》九河最南边的鬲津河不与其他九河一样形成条状河床,而是由若干个像⑵” 一样的湖泊串联组成一 ,故冠名为鬲津。不一定与夏''有鬲氏鬲国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带湖沼的存在表明,《禹贡》河的九河分流在今清河县西南就出现了。

所以推测:故城县在定王河以前的如一样的湖沼不一定与大陆泽连接,应是潴留《禹贡》河和《汉志》河之间雨水的一条流速很慢的由湖沼连接而成的鬲津河,因起源于《禹贡》河形成以后,可能有黄河决口的冲决间断的黄河水的流入,或某一曾与大陆泽有过连接,才认为是《禹贡》九河之一。故城县南部在十几米深的取土坑中裸露的黑土层和贝壳层可作鬲湖存在的证据。

鬲津河再经定王河的分割和汉屯氏别河的淤积,才形成故城县中部军屯、胡官屯、于姑屯、何刘屯、双冢屯、李洪屯、张洪屯、傅官屯、东孟庄、大阜屯、兀兰屯、唐留屯一线的曲折高地,应该是故城较早有居民的地带,与今人有历史渊源的元、明时期屯田村庄居民就在此耕种、居住。

2. 定王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或前463年)有一次河徙,应该对故城县的影响很大。《中国历史地图集》与《水经注》对其流径说法不一致,《历史地图集》划定屯氏河即今运河一线;《水经注》认为屯氏河过今临清南经夏津黄河故道,再到武城县,再到德州南,即沿陈公堤一线。

经研究认为:近多认为汉信乡侯国只有一个,在清河县域内。实际西汉时设过两个,汉本始四年(前70年)被封的刘豹之信乡侯国在今清河县。西汉末王莽当政时封给东平王刘云之子刘鲤的也是信乡,按规制信乡应裂东平王国之地,王莽为拉拢刘姓王侯而裂清河王国之地以封刘鲤,应为新信乡侯或简称新乡侯,按郦道元的屯氏河指示,新信乡侯的封国在临清市附近,不会仍是应劭说的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十七里,这是指离西汉甘陵郡的十七里;东汉时甘陵郡城迁到今临清东水城屯,新信乡离东汉甘陵郡虽是西北方向,但距离应该是三十五汉里。因学者们对古城镇的认识不一致,又多认为信乡在清河县。以城志河时,城的西移导致屯氏河流径的西移。从临清南经夏津黄河故道到德州的河道才是西汉屯氏河。那么,今天卫运河河道将是定王河。因定王河冲积,形成临清的贝丘(多次设过贝丘县)、清河的广丘(东汉甘陵建于此丘),建国(老武城)高地,再北沿今运河一线到郑口,再自郑口向东北到青罕之东,再到北官庄、里老,再东北到景县,都属于定王河形成的高阜区。

3.绛水

漳水本名降水,也称淹水。漳水在大禹治水前独流入海,当黄河被分流出《禹贡》河后,太行山向东流诸水被截入黄河,这时河北平原上就没了漳水。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开始全面沿筑堤,《禹贡》河断流。漳水沿黄河故道行流,人们多称漳河”“衡漳河。漳河的善淤、善决、善徙是出了名的,而且并不是沿固定河道行流,经常摆动于《禹贡》河和今卫运河之间。在《水经注》时期,有一支在南宫县古城(今南宫西北)向东的称绛水,是否《禹贡》时期的九河分流,已无从查起。西汉的长河为流曾过广川,在今故城西北界曾与屯氏别河张甲

河支合流过今龙华镇西再东到景县南的胡庄村南合清河,即古绛水。形成了故城县北部高地”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