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洼历史地理研究》鬲湖的消失 郝金龙

189次阅读

共计 7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鬲湖的消失

从元帝汉永光五年(前39年) 到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 1087年间, “鬲湖” 虽有漳水的流入, 一直是盈欠有度。 “(黄河) 今夏六月癸酉, 溃於商胡,经北都之东, 至於武城, 遂贯御河, 历冀、 瀛(今河间) 二州之域, 抵乾宁军,南达於海。 ” 代9〕在武城县龙湾西北穿今运河到高庄、 东曹官屯、 西曹官屯, 进入东大洼腹地, 沿官道河到刘堂, 再东北过兀兰屯东再西北入高鸡泊, 便是庆历八年(1048年) 到宋熙宁二年1069年) 北宋商胡北流的主河道。

 黄河入故城县后, 西、 北有西汉的张甲河和绛河漫滩高地的阻隔, 东南有定王河漫滩高地的阻隔, 此时黄河在故城县内形成了一个天然“大水库” , 从今建国的宋唐庄一直到今故城县北界, 一片汪洋, 最深处可达20米, 在阻隔薄弱处先冲出多股“小流港"O南来的黄河水仍源源不竭连续地自东大洼涌入,最后在今北官庄到万小麻处向东北冲决, 决口处以数倍于黄河流量喷薄而出, 汹涌的河水又搅起多日沉积的泥沙下泄, 在白庙村到周鸭鹅间囤积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沙丘,这条流径应该就是《宋史》 说的“大流港” 。 河水在此挟带了更多的泥沙去填淤下游洼地, 一直到“长芦泊” (在沧州) 。

到嘉祐二年( 1057年) 大地震时由于多年的沉沙淤积, 大流港已不堪行流时, 又在“李村口” (在冯杏基北)决出一条新的北流到“五千渠” , 从高鸡泊到宋枣强(旧县村) 、 武邑观津(观津西) 和瀛州乐寿(献县) 的流路。 本书65页《故城县北宋庆历黄河北流》 有详细考证。 东大洼“鬲湖” 区稳定接收黄河水达21年之久, 未形成河道之初水深不低于20米, 因大面积的蓄洪最厚的积沙达8米以上, 为蓄洪拦沙建立了功勋。

到熙宁二年(1069年) 第一次黄河北流断流时东大洼“鬲湖” 即已消失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