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黄河北流与永济渠变迁》熙宁运河的开挖 郝金龙

214次阅读

共计 15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 史载考证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 八月闭北流而导入东流。 于九月初五有本奏时[2网,时任河北屯田都监程昉言: “二股河北流今已闭塞, 然御河水由冀州下流, 尚当疏导, 以绝河患。 ” 〔259]因《宋史。 河渠志》 是参考了《宋会要》 的章节, 又有所简略, 故本段参考《宋会要辑稿》 对比李蠢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的叙述考证。 “去年闰十一月庚子初修”[2沏河的建议被诏准, f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 六月甲戌(十四日) 河北都转运使刘庠言新修御河成” [261]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 通过“开修(御河) 新河, 东趋通快, 别无阻碍” 02]来看新修的御河十分成功, 《宋史》 才有修河前后过程的记载。 神宗“熙宁三年( 1070年) 正月十二日, 提举河北便汆皮公弼、 提举常平仓王广廉言: '相度王庠擘 ]画商遐村地分开御河, 池渎陷, 难以兴工, 如刘彝、 程昉所擘画, 仍添展工料为便。 ’诏依所奏”。 必4]刘彝和程昉的方略被正式批准, 此方法即“据庠(刘庠, 此时为河北都转运使) 言同共相度上件河道, 虽是见今御河水势行流, 于理为顺,其有漫浅胶泥深阔去处, 即须至更兴修郝闺口, 方免阻滞纲船, 其工役又须二三年。 今除郝闺口一^八里外, 乌栏堤必5东北至小流港, 横截黄河入五股河,计一百二十余里, 地形低下, 有积水, 可以开河, 引拨水势至永静军。 自五股河入故道” a%刘庠之言乃时任冀州通判时所说“若只于今来见行流去处, 下接胡芦河, 地里近便, 地形卑下, 不至大段枉费民力” 2切, 是对《宋史》 所记“先是, 臣寮奏御河可于恩州武城县开约二十余里, 入黄河北流故道, 下五股河” 08]的接言。 朝议时“乃令提举便汆皮公弼、 提举常平王广廉再视” 09 ,因皮、 王视察的结果与刘彝和程昉的说法完全相合, “诏发邢、 洛、 磁、 相、赵州、 真定府夫及都水监卒治之, 以(王) 广廉、 (程) 昉都大管勾, 本路转运使刘庠提举” 00] 原定调兵夫六万修治御河的计划因韩琦的奏本,“于是止令枢密院调兵三千, 并都水监卒二千。 三月, 又益发城兵三千, 仍诏提举官程昉促迫功限” 〔271 〕在时间紧、 兵夫少、 任务贞的情况下, 御河工程到六月底就顺利完成, 而且畅通无阻。 因此程昉官升三级 。

2. 地理分析
通过上段线索的引证叙述, 结合今天的实地考察, 从地理角度评叙如下:熙宁二年(1069年) 在黄河导入东流后的第一时间, 就提出疏导御河的奏议, 御河的改道集中在两种方案上。

一是刘庠的“入胡卢河” : 在今武城县焕光桥接永济渠故道, 到当时仍行
流的庆历黄河北流故道, 一直行黄河故道到胡卢河(在今武邑县的淺阳河附近)来作御河, 只疏通老武城向东到黄河20里新河道即可, 不费多少人力和物力 

二是刘彝和程昉的“入五股河” : 刘庠的方案在行河技术上存在弊端, 即从乌禰(今故城县兀兰屯) 堤到郝闺口(今故城县大杏基) 有18里的沼泽地,即高鸡泊被黄河淤积20年后, 仍有低洼、 沼泽地存在, 如能改造成行船的贮水深度, 筑堤挖河的工程要用两三年才能完成。 不如开兀兰屯向东北到今郑口接“小流港” 〔272 的第五股河, 沿今郑口东的运河直接入德州西的永济渠故道, 从今武城老城沿河到德州接上永济渠只有120里, 而且地形低下, 不少地方的原河道还存在, 在工程完成时间上有保证。 在接上永济渠后再简单疏导到今东光县, 御河就贯通了。原计划诏调六州: 镇州(在今正定) 赵州(在今赵县) 邢州(今邢台) 、洛州(在永年县) 磁州(在磁县) 相州(在今安阳) 兵夫六万人疏浚, 结果朝廷用了刘彝、 程昉的方案, 在开御河的前三个月只役兵夫5000人, 三个月后再增加3000人, 前后仅用6个月。 这在北宋治河史上算是小工程了, 而且“东趋通快, 别无阻碍” 。 这与王安石的干将程昉治河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