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河西街》 赶会 张兰华

173次阅读

共计 168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河西街的会不是老年间说的庙会, 而是物资交流大会, 每年有春季和秋季两次, 分别在农历四月和九月, 所以当地百姓也说是四月会和九月会。 建国镇地处冀鲁交界处, 原本是武城县的城关, 和现在的武城县老城镇隔河相望, 武城大桥把两个城镇紧紧联系在一起, 每到赶会时, 不但本县里各乡镇供销社去搭大棚卖东西, 周围县市的比如清河、 临清、 夏津、 平原甚至德州的百货公司都来, 在马路两边搭起大棚, 服装鞋帽、 日用百货等等一应俱全。 逢赶会便是周遭十里八乡百姓的节日, 因为会上不但货物比平时赶大集的时候丰富许多, 而且还有各种风味小吃和许多平时看不到的娱乐节目, 像马戏团、 曲艺团、 歌舞团、 驯兽表演、铁壁飞车, 还有摇地摊变戏法的, 戏园子里有唱戏的, 而且经常是两个戏班子轮流开锣, 河北梆子、 京剧、 豫剧、 评剧都是当时为百姓所钟爱的剧种, 名副其实吃喝玩乐加购物一条龙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那么这里就先说说吃这一项。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各地的风味小吃更是丰富, 赶会了, 哪家哪户也得腾出两天工夫来, 带上老婆孩子去凑凑热闹, 顺便带孩子打打牙祭解解馋。我们建国镇上最有名的莫过于郭庄煩饼, 每逢赶会, 郭庄煩饼棚一拉溜二三十个,一家挨着一家, 都挂着郭庄熄饼的牌子, 至于是不是都是郭庄村的人就不知道了。郭庄是个村子, 据说那是他们村里的传世手艺, 村里的人学会了这绝活就可以各处去开煩饼棚, 大都是临时搭建的席棚, 几张简单桌椅, 垒个灶台便可开张做生意。 郭庄愷饼, 其实就是一种馅饼, 一般来说馅是羊肉的或者猪肉加芫荽的,
有用韭菜的, 正宗的还是芫荽馅, 芫荽一定是去叶取茎, 因叶子味苦影响口味。还有那灶台得是三节通的, 一节上架着铁烙, 一节灶网上铺一层小石头, 还有一节是坐水壶的, 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柴火的热量; 想必这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 面要和得软俗称水面, 包住馅后, 轻轻擀几下, 皮要薄还要匀实,以手拍平, 先在鑿子上烙一会, 等面皮稍硬成型, 再转移到那层石头上烙, 直至完全熟透刷上少许油, 就可以吃了。 柴火要是豆秸最好, 豆秸有油脂而且不急不虚且有豆香味, 烙出的愷饼味道才最地道。 现在很少种豆子了, 自然也就没有豆秸可烧, 只好用劈柴代替, 始终觉得味差了很多。 那个时候在会上逛一个上午,晌午时分,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坐在熄饼棚里, 女人孩子要上几个煩饼, 棚里白开水可以敞开喝, 男人们再要上二两散白酒, 这煩饼既是下酒肴也是管饱的饭, 吃着、 喝着、 议论着哪个棚里的货色好、 哪里的东西便宜。 女人们各自抖搂着买到手里的衣服布料, 叽叽喳喳相互品评, 孩子们则显摆去哪个场子里看演出了, 哪段相声说的如何有趣、 铁壁飞车如何惊险、 跑马戏有多厉害, 反正各个煩饼棚里都是人声鼎沸一片繁闹。

会上除了煩饼, 启然还有好多好吃的, 比如大大小小的包子, 经济又实惠,还有炸油条、 油炸糕、 徹子。 油条是很常见的一种食物, 但是它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里也算是美食, 而且在老河西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名字一一麻烫, 麻烫是指长条形的油条。 还有一种, 是做成圆圈形状的, 或者麻花形状加了红糖的那种。同一类的还有油炸糕和徹子, 徽子这种食品历史也很悠久了, 把面抻得很细挽成有规则的盘状入油炸酥, 这个原本很平常食物, 却深得大文豪苏东坡的偏爱, 不惜为之挥毫: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玉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 按此推算, 徽子应该是宋朝以前就有了 

赶会时候还有小孩子的各种简单零食, 汽水、 甜么秸, 还有缠糖。 先说汽水,最早的汽水其实就是凉水加糖精。 笔者小时候就在家门口卖过, 几粒糖精一点食用色素调成橘子汁颜色, 拿几个杯子灌满, 几块洗干净的玻璃盖上, 一张吃饭桌,摆在那儿, 一分钱一杯, 小孩子们便趋之若鹫, 那个年代里孩子们还没怎么见过带颜色的水, 一天下来居然也能收入几大毛钱一一那可是由自己自由支配的钱呢。 缠糖是麦芽糖熬成的, 拿两个小棍缠着吃, 越缠越白, 那种糖吃起来很滑,所以总是吸溜吸溜地吃, 现在想小时候愿意吃, 估计就是喜欢随吃随缠的过程,和糖瓜糖藕是一个系列的。谁还记得吃甜么秸? 所谓的甜么秸就是甜高粱的秸秆, 类似于甘蔗, 在比较嫩的时候伐下来, 去了皮下嘴咬了嚼几下吐渣, 里面汁水很甜, 那东西吃一路吐一路渣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