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厂村史探源》郝金龙——村名考

256次阅读

共计 11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据传说, 盐厂村在最早时叫“小王庄” , 一直以来笔者对此称呼不以为然,总认为是某些人的杜撰, 近年来偶得《故城县地名资料》 一书, 看到“乔家庄,

据传, 明朝永乐二年 1404年) 此村定名王庄, 后疫病流行, 此村只有一姓乔的幸免于难, 定名乔庄” , ⑼才恍然大悟---- 原来小王庄是王庄(乔庄) 的兄弟村。 在1960年代前在乔庄东南有一 “七股路儿” 为一交通枢纽, 也常有强人出没, 东南向的一股大道是原武城县西北地区去县城的“官道” , 从盐厂村东经南召村东直达武城县城(今建国镇) 。 在盐厂村东北角官道东有一庙宇,叫“真武庙” (盐厂村民称“庙垸遞” , 今为王宝放宅) , 考其应为明初所建,早于盐厂首期迁民。 1404年王氏奉诏定居于乔庄占田立户, 不久王丹桂(王宝才祖父) 的祖上, 不住乔庄而看上盐厂这风水宝地, 遂迁官道西离真武庙不远 处的台地建宅居住, 即王丹桂和王丹奎的宅基处, 具体迁居原因无从考证,
测多是因为就近耕种土地。 当时盐厂荒地很多, 80%是不宜耕种的盐碱地,只适宜红荆的生长,从村东、 环而村南至村西再到村西北全是红荆。 从1970年代所刨的红荆绘境看, 一株红荆的坨土达有占地近两平方米的, 应有500年以上的生长期。 只有村东北有可耕种的土地, 离乔庄远则离盐厂近。 后来乔庄王氏因瘟疫全部灭绝, 迁来盐厂定居的王氏则幸免于难, 繁衍至今, 这次瘟疫的流行没有具体的年份, 《武城县志》 和周边其他县志也都没有明确记载, 只是多次提到永乐年间因瘟疫净村的事件, 所以盐厂有居民也应在明永乐年间, 即瘟疫大流行之前的永乐年间1403—1425年) 的前期, 估计在1420年代,在此后的100年间,也只有王氏在此定居,人口一直没有大的增殖,村名或为“小王庄” ,但也没有真正叫起来。 .

这时明朝宫庭内发生重大变故, 即明正德末年(1521年) 朱厚照驾崩, 因没有皇位继承人, 选上朱厚照的叔伯兄弟朱厚焜(后来的嘉靖皇帝) 他即位后不供奉原来正宗先帝一他的伯父弘治皇帝(朱佑橙) 而供自己的父亲朱佑杭, 从而引起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而伏阙(跪伏) 争理(著名的“大礼之争” ) ,嘉靖皇帝对伏阙反对的30多位大臣采用鞭刑, 《明史》 “七月偕廷臣伏左顺门哭谏, 帝大怒, 系之诏狱, 杖三十, 逾旬再杖之” , 致使多位刑毙或刑后毙命, 户部员外郎申良(山西高平人) 就是毙命的一位〔⑼, 申良长子申百川(武城话中“伯” “百” 同音同调, 不知是那个字) 乃礼部尚书白钺( 1454—1510南宫县西白塔人) 之婿, 为避风头申百川与白家人商定携其四个儿子举家几十口于嘉靖三年( 1524年) 8—10月间从北京城迁来盐厂定居, 据推测申百川之弟也随迁盐厂, 从此修房置业, 购田垦荒, 并定村名“盐场” 。 “盐厂” 皆因春冬白茫茫一片“马包碱” , 并非“以滤盐为业” 定村名。 I960年代前还多写成“盐场” , 后来出了简化字“厂” , 人们书写时多求简, 所以就成了今天的“盐厂村” 。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