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河西街》 武城人、地的变迁 张兰华

178次阅读

共计 7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现在的故城县建国镇河西街在1965年之前属于山东省武城县, 之后以卫运河为界划归河北省故城县。 1946年在河西街建立抗日民主武城县政府时, 将其划成建国、 和平、 民主三个自然村, 取义“和平、 民主、 建国新阶段” 之意。 在抗日战争以前的历史中一直是武城县县城的城区, 因运河(包括称御河时期、 卫河.时期和大运河时期) 在城中穿过, 县城的河西之街市和居民区被称为“河西街” 。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 距今已有近千年, 可谓久矣。
一、 武城人、 地的变迁

河西街系原武城县的一部分, 也是保留下原武城县城原貌的一部分, 根据郝金龙对古地理和叶景涛对移民的最新研究, 分述如下:
(一) 武城的变迁

武城之名始于大禹之七世孙姒武, 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书证, 因系孤证, 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 《史记》 曰: “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 ” 这是关于“武城” 存在的最权威的记载, 平原君赵胜(前310年一前252年) 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宗室大臣, 赵武灵王之子, 赵惠文王之弟。 这个时候的武城县治在今故城县盐厂村西南。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 “东” 后仍称“武城” 。 北齐曾迁到清河县
西北, 隋朝又迁到故地, 隋炀帝开运河(即永济渠) 时尚在故地。 唐调露元年(479年) 县城南迁十里至今故城县王行杖村一带。 便与运河有了不解之缘,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 “羊角旋风” 坏城, 东移十里在御河东的东流村置县城, 即老武城焕光大桥(有桥弓子部分) 南, 县治在此近900年, 1958年运河初次展宽, 将原西关迁至东关村东。

1973年卫运河再次展宽, 将原城址东侧辟为河道, “运东” 的武城今已不存矣! 至此“河东” “河西” 隔咫尺的永济渠而治的“武城” , 只存留今被称为“建国” 的半璧, 业已近半个世纪, 远近百姓仍称其为“武城” 或“河西街” , 此河西街即日本侵略者被赶跑后( 1945年), 到新中国建国前, 曾为冀南军区的武城县城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