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 是隋东阳或唐漳南故城》 郝金龙

234次阅读

共计 152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笔者没有正式阅览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不好对这本书作出评价。朱红梅女士提供《大辞典》 中关于“故城县” 的词条, 立觉茫然。 一共六句的介绍竟有四句与中国的史志记载不符, 是史志错误, 还是词条的作者有重大发现呢? 故而茫然。 明显是为故城县的“故城” 找个出处而已。 通过考证,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记述错误的一个词条。 此文见解不一定正确, 请容某慢慢道来。

故城县之故城是漳南县故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说: “故城县, 隋长河县地。 唐移长河县治此。寻徙废。 元以唐故长河县置故城县。 清属直隶河间府。 今属直隶津海道。 ” 说的是: 今故城镇是隋朝设的长河县的管辖地面。 到唐朝时将长河县移到今故城镇。 很快就移走(并废除在这里的建置) 。 到元朝时又在唐朝建长河县的地方建置县故城县……显然是说故城县建县始于唐朝, 而且“寻徙废” 。

“故城”为名的县始于元朝。 那么这种说法首先否定了 “漳南, 开皇六年(586年) ,曰东阳, 十八年改为漳南〔卿” 的《隋书》 记载。

 《隋书》 确实没有提到“故城”二字, 那么就有必要考察漳南县建于什么位置。

《太平寰宇记》 载: “隋开皇六年586年) 分枣强县于今县东北二十二里置东阳县; 十八年改东阳为漳南县……唐武德七年(624年) 移于今理。 ⑷] ” 即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 ,在今山东武城县漳南镇东北22里的地方建有东阳县, 这个东阳县在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又改为漳南县, 唐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移到今漳南镇。

显然隋 阳就在今故城镇的位置上, 怎么是“故城县, .隋长河县地” 呢? 一定是今德州东的隋广川(即后来的长河县) , 在唐朝的迁徙误认为是故城县, 或是在景县与故城县交界处还有一个“故城县城” , 被词条作者发现 。

隋广川县与隋东阳县同时建置县

再看看长河县的设置, 长河是在隋仁寿元年601年) 由广川县因讳隋炀帝杨广的“广” 字而改。 本来广川县远在今景县的广川镇和今枣强县的旧县村设废变易, 到高齐天保七年(556年) 撤销了广川县。 30年后, “隋开皇六年(586年) 复置” [创广川县, 其位置“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 [43] ,在今德州市北的中曹村。 这时仍然属冀州, 三年后才改隶德州。 在同时的隋开皇六年(586年) 在今故城镇位置上设东阳县, 东阳县改为漳南县, 漳南县移到漳南镇时,留下的原漳南城即为“故城” , 元朝置县时, 直接取名故城县就顺理成章了。也就是说建东阳县时, “长河县” 还没有诞生, 东阳县不会处于“隋长河县地” 。 

故城县之故城仍是漳南县故城

《隋书•地理志》 只是说, “开皇六年(586年) 复汽(广川县) 仁寿初改名焉(改名长河县) ” ⑷] ,并没有提到有改徙, 显然只有一次由广川县改名为长河县, 应该一直到隋末。 到隋炀帝开挖永济渠时, 大概在今运河流路上,长河县在永济渠东十余里, 到“ (唐) 元和四年(809年) 十月, 移就白桥,于永济河西岸置县, 东去故城十三里。 十年(815年) 又置河东小胡城[均” o

也就是在唐朝长河县有两次迁移, 一次移于永济渠西岸的白桥之西建县, 离隋首建的广川县只有十三里, 仍然到不了故城县域, 这次迁移也可能为靠近交通方便的永济渠, 到元和十年815年) 时, 只在此待了六年(这次可称之为“寻徙废” ) , 第二次迁移到河东的小胡城(大概在今德州市政府附近厂离隋广川故城不远) , 这么短时间就迁移, 可能是被永济渠决口冲毁。 才迁到较高地势的小胡城, 第二次是向东迁, 远离故城县域。

 从这一时期看, 长河县并没有机会迁到今故城县域的任何一个地方建县。 所以“唐移长河县治此。 寻徙废” 更没有依据。 比长河县迁移更早的隋东阳县治, 在唐武德七年(624年) 移于西南二十二里的今漳南镇, 原漳南城倒是没了县治, 如果长河县移来倒是有地方容纳, 占据的应该是漳南县的“故城” , 仍不是长河县的故城。 (见图2—8  


《“故城” 是隋东阳或唐漳南故城》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