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江源流考》清河流径 郝金龙

244次阅读

共计 245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到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考察清河时的流径对比汉末的《水经》 流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迁。 为了解清河的真谛, 我们还是认真地解读《水经注》 吧!又东北过广宗县东, 为清河。 阿广宗县故城在今威县东的方家营乡,
枯漳河(清河与漳河在此前即合流) : 在县东二十七里闷的清河在小王曲庄附近, 再向东有缘威县与清河县边界的鳏堤昭清河又东北径界城亭东,清河之上架有界城桥, 以公孙瓒被斩于桥上闻名于世。 估计此桥位于今威县王世公村北。

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 信乡县是一个颇让人思量的汉县, 原因是《水经注》 两处提到信乡故城, 上述无故城的信乡, 是清初杨守敬在《水经注疏》 中去掉故城的结果。 因为北魏时期不再设信乡县,有城存在于北魏时期一定是故城, 怎么能删除呢! 关于《水经注》 中两处的信乡,在后世的人们的理解仅有一个, 因为《水经注》 在两处同引一个应劭曰: 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 故县也。 后世的地理学家们再也找不对屯氏河和清河的流径, 永济渠总被认为在今临清市, 实际当时临清在今临西县城, 应与对信乡的位置的认识有关。 《汉书。 王子侯表》 阿有新乡侯豹, 刘豹是清河刚王刘义之子, 在本始四年(前68四月即封信乡侯, 刘豹传代至刘佟时曾于元始元年1年) 上书言王莽宜居摄, 莽篡位, 赐姓王。 表明本始四年就有信乡存在, 《汉书・表》 误记为新乡侯。 同是一表的408页又有新乡侯鲤, 刘鲤乃东平王刘云之子, 元始元年1年) 二月丙辰封, 八年7年) 。 显然刘佟嗣前侯, 应为信乡侯, 以汉武帝推恩令应该裂祖上之地建侯国, 在甘陵(在今清河县) 附近的可能性大。 刘鲤应裂东平王国之地但王莽当政时为拉拢刘姓王侯,裂清河王国之地以封刘鲤,应为新信乡侯或简称新乡侯, 按郦道元的屯氏河指示, 新乡应在今临清附近, 不会仍是应劭说的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 故县也。 到石赵时甘陵自原地东南移至今临清东水城屯,北魏时仍在今临清东,郦仍引应劭之十七里是未细审也。

今天考察北魏的甘陵距新乡应该有三十五汉里。 实际在西汉末清河郡有两个信乡县, 一个是信乡, 在今清河县; 一个是新信乡, 也称新乡, 在今临清市。 《水经注》 两处同引一个应劭曰注解信乡和新信乡, 显然是郦之错。 而《汉书。 王子侯表》 中记载同年代的有两个新乡侯, 显然又是班固之误, 才导致后世的概念混乱。 信乡故城当从今清河县南的冢子(东汉安帝刘庆陵) 向西北的坝营乡范围内。 清河过今王世公村北过鳏堤进入清河县境, 北过鸭窝村, 再北过牛寨村西, 入清凉江。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 信成在今清河西北的尹才庄附近。 清河即今清凉江。

清河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是说的北魏时期, 比清凉江有南曲, 很快与清凉江同一流径。 西汉屯氏别河未过前, 清阳县在今清河县东谢炉镇的刁楼庄附近, 清河大约在过今尹才庄后即改向东南流, 仍有古迹可寻, 过今清河县南, 过谢炉南, 再自刁楼庄北折到段沙土村北入清凉江, 才有清阳之称,屯氏别河出现后打乱了这里清河、 蔡河、 赵王河的流路, 出现了张甲河、 屯氏别河东阳支和屯氏别河绎幕支, 清河水当在广宗县南入张甲河, 或被挤到入绛支流向南宫西。

清河又东北迳陵乡西, 应劭曰: 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 故县也。 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 故世谓之梁侯城, 遂立侯城县治也。 过广宗县后侯城县是清河路过的北魏的县, 当时称侯城县, 因为在东汉曾设过陵乡县, 陵乡西当是《水经》 之称呼。 陵乡的位置应在军屯、 军营村间。 其中应劭曰的七十里应是十七里之误, 本人在陵乡考中作过考证[旳。 清河再向北到东桥上村东, 东、 西桥上村当时在清河之西,公兀前300年左右的齐、 赵, 以清河为界当属赵国。 这一段基本同清凉江流径。

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 东武城在西半屯乡的盐厂村西南, 在东武城之西有末杯[旳城, 考之在今瓦子庄东, 村民在取土坑中曾挖出过砖瓦,在挖辛堤干渠时也挖出过房基, 即在县(清河县) 东北五十里末杯城,即十六国时(西晋末) 段疾六眷之从弟末林自称辽西公, 与石勒相持, 因筑此城号曰'末杯城'” 网。 清河在再向北过儒林、 尧头、 五头, 即所谓五方、六尧、 四儒林、 俩桥上。 沿清河诸村庄的文化历史渊源, 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从瓦子庄村西一直到东桥村东, 在隋前或可追溯到屯氏河期都是低洼地, 清河河道在这一区域摆动较大。清河又东北迳复阳县故城西, 复阳在饶阳店镇刘辛庄西[88,在刘辛庄村东至今仍能见到清初《读史方域纪要》 所载又有鳏堤, 亦在县(今故城县故城镇) 西南三十里, 自顺德府广宗县界, 东入县境。相传鳏治水时筑二堤, 皆横亘千里云[旳。 虽里数不符, 但观此堤在西汉张甲河之西并无防张甲河、 清河、 漳河之作用的单侧堤, 应早于西汉或更远的年代。 到北宋末为防元符北流向东泛滥, 再次在原堤上加高堤防, 应该与清河县西的鳏堤是同一堤防。 此段清河基本沿清凉江。

清河又东北流, 迳枣强县故城西。 枣强故城是指西汉所封的侯国, 考之位置在今枣强的嘉会、 王均、 唐林乡交会处的后十七户村北阿, 其中西字为字之误, 杨守敬认为应改为东。 故而知之, 北魏时期的清河在今清凉江位置上。

又北过广川县东。 北魏时期的广川县设置于今枣强县的旧县村, 北魏清河过今旧县村东, 也就是今天的清凉江东支, 董故庄村西南曾有东晋咸和八年(333年) 的漫]头戍和姚弋仲的羌垒, 与北魏前期广川县在同一地点。 古清河和今清凉江于此分野。

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 在东郑庄和新吴庄间有一南申庄村, 自此向北青兰镇西南的李章村西南应是汉历县城, 东汉应劭有错误的里数指示, 郦改正说: 今亭(历城亭) 在县(广川县) 东如北。 清河过新吴庄后穿江江河入故城县, 向东过赵鲁屯、 后赵鲁再东北过梁 庄南, 东过皮婆屯, 再东北入景县域。 又东过蓿县南清河又东北, 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 阻深堤高鄆〔921,无复有水矣。 又迳蓿县故城南, 屈迳其城东” ……(清河流径可参考图1—15曹魏清河航道) 。 通过对清河的考察, 清凉江在北魏仍是三国时期的清河流径   。


《清凉江源流考》清河流径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