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屯村文化》宋淑敏 ——黄村浅考

289次阅读

共计 158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故城县郑口镇最北端, 坐落着五个以“黄村” 命名的村庄, 它们是: 师黄村、 前黄村、 贾黄村、 陆黄村和秘黄村。

在这几个黄村中, 只有前黄村有黄姓, 其他四个黄村均没有黄姓人家, 可是为什么以"黄村” 来命名村庄呢。

针对五个村庄的来历, 查阅清代光绪版《故城县志》 第一卷, 在《县城图•新南乡》 总图中,共标出26个村庄,图示标注的村庄中只有四个黄村。 分别是师黄村、 前黄村、 贾黄村、 陆黄村, 并没有秘黄村。 那么, 是否到清光绪年间此处就有四个黄村, 秘黄村当时还没有形成村庄的缘故呢?

《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 中记述: “秘黄村一据查, 明朝末年, 此村是本县五大院秘家的佃户庄,原名秘家院, 后为和西边贾黄村呼应, 清朝末年, 改名秘黄村。 ” 清代光绪版县域图无记录, 显然明更没有此村。 其实, 周边村庄的人们对秘黄村的叫法是“后大院” , 口口相传的是此处是郑口佃户居住种田处, 可见秘黄村命名年代很近, 应是新村。

笔者的家乡是千户庄村, 村南田地与后大院、 师黄村地块连在一起, 村西与陆黄村地块连在一起, 五个“黄村” 始终是笔者心中熟悉而又陌生的符号。说熟悉, 是因为笔者居住的村庄与这几个“黄村” 村村相连; 说陌生, 是因为黄村为什么没有黄姓。

 为弄清这一问题, 再次翻阅雍正版《故城县志》 这套县志图示较少, 图示中村庄的标注也不多, 在村庄图示标注中, 看到两个都以“黄村” 命名的村庄。 两个村名字一字不差,都以“黄村” 命名, 偏南北直线,距离很近。 根据此图判断, 这两个村庄就是现在的师黄村、 前黄村。 其实, 居住在这两个黄村的村民及周边村庄的人们, 多年来就有关于这两个村庄的另一种命名, 师黄村曾经叫老黄村, 前黄村曾经叫小黄村。

根据清雍正《故城县志》 记载两个同名“黄村” 的记载, 两个黄村应该是五个黄村中历史最久远的黄村。 黄村最原始的居民应该是黄姓, 最初的黄村该是姓氏村庄。 到底哪个是老黄村, 哪个是小黄村? 现已无法很准确地判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可以肯定的是, 明朝移民的五十年间, “师” 姓迁居老黄村、 小黄村, 在小黄村南建起颇为壮观的师姓宗庙。 每年祭祀, 两个村子的 “师” 姓族人, 聚集在宗庙祭祀祖先。 从建筑宗庙来看, 小黄村也许就是老黄村, 老黄村也许就是小黄村。 无论怎样, 这两个黄村都是明朝移民坐落地点。

其他黄村都是明以后或者更晚形成的村庄。在贾黄村西, 有一条古老的河流, 这条河流就是黑龙港河。 黑龙港河是近代人依据古河流遗迹挖成的一条清凉江支流。 在贾黄村西黑龙港河西岸, 曾消失过一个村庄, 此处为最原始的郑家渡口, 有消失村庄的遗迹。 而消失的村庄一部分也许就迁移到了东岸。

清初, 原居江南无锡的贾氏宗族移居莱芜后, 于清初移民故城县的故城、 杏基。 后来, 杏基贾姓分支迁移黑龙港河东岸, 即现在的贾黄村、 千户庄, 形成现在的贾黄村原始村落。 依照附近有“黄村” 村庄的事实, 定名贾黄村。

陆黄村的本村居民及周边村庄, 最早把这个村庄叫“鹿黄村” 。 村庄居民较少。 建国初期, 这个小村庄曾经归为千户庄村, 为千户庄第六大队。 后来独立成村。 《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 一书对陆黄村的记载是: “陆黄村一据查,清朝末年, 由老黄村(今师黄村) 迁来一户姓陆的响马, 以姓氏定村名陆黄村。 "老黄村不存在“陆” 姓, 现在的陆黄村也没有“陆” 姓。 那么, 这个村庄为什
么叫“陆黄村” 呢? 我们应该尊重本村村民及周边村民口口相传的“鹿黄村”叫法。 鹿黄村位于黑龙港河东岸, 在村西北的黑龙港河边, 河滩辽阔直达响沟村, 是《故城县志》 记载的“龙潭” 遗址处。 河对岸就是鹿豕村。 可见, 古时候, 这里曾经是养鹿的好地方。 移民来到这里, 询问之后, .知道北有鹿豕村,东有老黄村, 于是把村庄定名鹿黄村, 该是顺理成章。

根据以上浅议, 可以得出结论, 五个黄村, 最古老的黄村是老黄村、 小黄村。 原始为黄姓姓氏村庄, 明代移民至此, 形成现在的师黄村和前黄村; 贾黄村、 鹿黄村是依照“黄村” 定名的村庄; 秘黄村是佃户村庄, 也是以居住在“黄村” 周边命名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