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城和崔氏墓地的讨论》疑似武城崔氏墓葬的讨论 郝金龙

178次阅读

共计 11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疑似武城崔氏墓葬的讨论
本节拟用发现的古墓群证明武城的位置。
(一) 多个取土坑中砖墓形成连续的墓葬群

去年“穷游” 偶去盐厂村南的何刘屯窑取土坑探察时, 在北宋黄河形成的土层之下又发现十几个砖墓, 与前几年盐厂村前和村东的发现墓葬都处在同一土层之中, 而且都处在西南东北方向的一条线上, 从出现的四个取土坑暴露的墓葬来看, 推测是一个坟冢连续的长度达3里的家族墓葬群。 墓葬群虽未全部暴露, 从下页图3—2已经看出这个家族对“东武城” 的向往了 从历史文献上看, 也只有北魏时期的“武城崔氏” , 才有能力讲起这样的排场, 才对得起“天下甲族” [⑴的“武城” 地望称谓。 为行文的方便本文称这一墓群为“武城崔氏墓” , 简称“崔氏墓” 。
(二) 墓葬和所处土层分析

从何刘屯窑暴露出的土层断面来看(见279页图3—3),最下部的是西汉黄河泛滥期“自塞宣房后, 河复北决于馆陶, 分为屯氏河, 东北经魏郡、 清河、信都、 勃海入海, 广深与大河等, 故因其自然, 不堤塞也"[⑹的屯氏河或屯氏别河, 但这一时期的土层暴露并不全面。 屯氏河在此地泛滥有70年, 到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河决清河灵鸣犊口, 而屯氏河绝”⑴] 。 下页图3—3最下部的西汉土层是公元前39年前形成的土层。 自这一时期后的千年间, 黄河水再未流经此地的记载, 一直到北宋。

到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六月丙子, 河决灣州商胡境” [罔, 形成黄河北流, 虽然河道在今运河东, 但今故城地面除要庄南北没上水外, 其余乡 镇都断续被水达21年。 这次应是东武城崔氏因河患开始全族逃离武城的开始。

北宋神宗“四年(1081年) 四月, 小吴塢复大决, 自澧注入御河[⑼” , 这次北流的泛滥区间应该在北宋御河(同永济渠河道) 和今枣强县的索泸河范围。当金人入侵前后, 北宋无能力维护御河时, 故城县沿清凉江一线向北又成了主河道, 成了掩埋东武城县址的罪魁。 前后百年间黄河北流不时地流泛到此地。再分析西汉到北宋时期的土层: 东汉王景治河后各朝代的史志便不再志河,皆因黄河安流, 但从图3「3看本地区在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至北宋,长达千年的时期内还是有泛滥的, 因为没有被史志记载, 就很难断定是何时形成这一土层,」 或是隋后黄河水决口入永济渠, 如同明清期的运河决口相似, 或是漳河决堤所形成, 当然这仅是猜测了! .

分析这些土层, 试图找到墓群与东武城的联系。 通过分析得知, 战国时期赵国的东武城土层仍然在这个深坑之下, 出现的墓葬当然不是战国时期墓葬。能出屯氏河土层之上就能断定墓葬在东汉以后到北宋的前期。砖墓残迹(下页图3-4)即是接近西汉土层的墓穴, 属于这个家庭的早期墓葬。 红砖墓接近北宋土层(下页图3—5),这一时期用红砖砌筑墓室, 说明 这个家族已经没有能力奴役更多的人来挑水泅砖了, 也标志这个家族的破败 从墓葬的上下层位置关系看, 这个家族墓存续的历史时期, 在西汉末至北 宋前期的千年之间。 也只有“东武城崔氏” 符合这一条件 .

《东武城和崔氏墓地的讨论》疑似武城崔氏墓葬的讨论 郝金龙 《东武城和崔氏墓地的讨论》疑似武城崔氏墓葬的讨论 郝金龙 《东武城和崔氏墓地的讨论》疑似武城崔氏墓葬的讨论 郝金龙 《东武城和崔氏墓地的讨论》疑似武城崔氏墓葬的讨论 郝金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