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故里●高鸡泊遗迹●清河崔氏
当前位置: 历史地理 > 《郑家口探源》运河与郑家渡口的形成 郝金龙 叶景涛 宋淑敏

运河与郑家渡口的形成

根据光绪《故城县志》的运河图,即本文228页图2—20和google地图显示的旧河道痕迹进行比对,恢复了郑口附近清代的河道轨迹图,即236页图2—22。在 今天也只能大概到光绪年,明、元是何流径也只能以此来估计了!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断流,故城县域向西的北路、西路的陆路业已 形成,高鸡泊的干涸当有一个过渡期,但摆渡生意则进入惨淡期,到金泰和五 年(1205年)卫运河开通(卫河应在1195—1196年就到了郑口),为高鸡泊西 “渡船”提供生存的机遇,东南迁十四里到金卫河再开船渡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今太兴镇是由太平街和兴隆街的合称,证明原太兴镇大队东的二道街和三道街乃初始“郑家渡口”西侧的人口密集区,应是明末故城县的郑家镇或 郑镇;“郑家渡口” (渡口名)在剧场向东的育红街东端光绪年河道上,初始 为郑家渡口(渡口名),对应于郑镇即《武城县志》上说的“郑镇口” (渡口 名);河道东侧在乾隆年间(1736年后)武城称河圈居民区为“郑镇口”,称河西的“郑镇”为“郑镇口河西街”。

到道光年间(1821年后)以主河道为故、武界,郑镇得到迅速发展,到光绪年就发展成与县城齐名的城镇,已经是辖有 四个“里”的郑镇,由县丞直接管理。河东的“郑镇口”也成了 “郑镇口镇”, 但称“郑口镇”,仍由武城县的唐留里管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武 城县乡土志》说:“郑口镇在县治西北五十里,与直隶故城交界,南通汴省, 北达天津为直(隶)省由卫河入武境第一码头。商贾云集,行旅络绎。地方亦 极繁富,诚为一大市镇。”〔"I看来河西、河东的郑口镇在清末仍是比翼共进。

 

                       

「有事请联系站长邮箱:shuuder@qq.com」

赞(0) 打赏
随意赞助一下~

微信扫一扫打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博客简介

一个出生在故城县,成长在故城县。在河南求学4年后,又回到衡水的1988年出生的青年!热爱家乡,努力学习了解家乡历史,让家乡历史为更多的世人了解!博客文章选自《故城探源》《河北省水文站名览》《漳卫南运河志》《冀鲁豫边区革命》《衡水文史资料丛书之五衡水抗日烽火》等!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 408 篇
  • 草稿数目: 0 篇
  • 分类数目: 6 个
  • 独立页面: 2 个
  • 评论总数: 21 条
  • 链接总数: 5 个
  • 标签总数: 213 个
  • 注册用户: 611 人
  • 访问总量: 8,667,799 次
  • 最近更新: 2023年5月29日
服务热线:
 

 QQ在线交流

 旺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