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03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每个人都有一种故土的情结,对家乡的人和事,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家乡的溪流、田舍都有着深深的恋。与我而言,尤其对家乡的历史人物、古迹遗存更是有着难以言状的情感。由于自己好古,因此,有些人总是把一些古迹遗存问世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告诉我。面对几百年、上千年的碑刻和墓志,辨认着那石面上满目疮痍的文字,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情油然而生。
说起这尊刻碑,还有一段不该发生的故事。这尊硕大的青石刻碑,是我几年前在故城镇的一户农家门前发现的。当时,站在石碑的跟前,我有点儿震惊。之所以震惊,是因为在家乡境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硕大的石碑。初步丈量,石碑高近三米,宽1米,厚30厘米。如果再加上一米多高的碑额,一米高的赑屃碑座,可以想象的出,这尊五米高的刻碑是多么的凛然威武。尽管它已历经400年的风雨沧桑,碑面字迹仍清晰可辨。这尊刻碑雕工精良,书写雄劲有力,碑面四周雕刻的花纹精美绝伦,与其它刻碑的不同之处此尊刻碑的侧面雕刻精美的云龙纹,这是我见到的刻碑不多见的。面对刻碑,好似面对一位须眉皤然的老者。历史往往以其遗存,顽强固执且喋喋不休地向世人叙说着那曾经的过去。哪怕是仅仅的蛛丝马迹,也无不在竭力散发着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些人物的星星点点的信息。何况我们在明媚的阳光下,面对着的是一尊凛然石碑,一尊保存得完好无损的刻碑呢。
面对这尊硕大的刻碑,我想,暂时还是不要惊动这400岁的老者了吧!让他安安稳稳的在此安歇吧,等有一天,我会好好地给他安个新家。其实,我已不经意地打扰了这位老者的睡梦,哪知笔者的一篇拙文引起了好事者的好奇心。一日,好事者死拉乱拽地把他拖走,让他斜放在既不遮风又不避雨的运河大堤,并焊接了一个铁笼子,把这尊刻碑牢牢地罩了起来,像是把一位无助的老者死死地关进牢笼。一时间,百姓议论纷纷,言说好事者简直无知,是在有意毁坏文物。我实在不可容忍此事就是这样的结局。今年秋天,我费尽周折,花了一些费用,终于说服这位好事者,暂时给这尊刻碑找到了一个安身之处。
这尊刻碑就是明代南京兵部尚书大司马周公祠堂碑。
周世选,字文贤,号卫阳,别号存敬道人。先世本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采石镇人。国初始祖徙发河间之故城,占藉劝农屯,四传至公。生于嘉靖十年十一月五日。“自幼攻苦力学,寒不辍,弱冠从师百里之外,文誉日起。”嘉靖成午举人,壬成成进士。初任常州司理升礼科给事,之后,升任多职,复升南京户部尚书未任:改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卒于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享年 75岁。卒后钦命河间府知府李维翰奉御祭文致祭,崇祀乡贤祠,从祀孔子庙堂,更立特祠致祭。著有文集传世,具载县志文集。后至乾隆又奉旨入四库全书。
听知情人讲,大司马周公祠堂,建在明代的故城县城(今故城镇)弦歌巷。始建于明天启5年(公元1625年)。占地10余亩的周公祠堂坐北朝南,有大门、二门、前大殿,后大殿。朱漆大门,青石台阶,威武壮观。大门两侧立有石狮一对,门额悬挂“周卫阳祠”四字的匾额。大门前建一宽大的照壁,照壁上绘有苍松云海。大门右侧立有尚书牌坊一座。进得二门,宽大的院子里有一莲池,池中荷花飘香,周围是石雕栏杆,莲池上建小桥一座,桥上建有廊厦。前大殿中间有穿厅,厅后是一宽大院落,院中有香亭一座。院中生长着苍松翠柏。过前大殿穿厅即是后大殿。后大殿为周公祠主体建筑,朱梁丹柱,雕花门窗,砖雕彩绘斗拱,歇山式屋顶。殿内正中有周世选牌位,并立有一尊石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周世选的生平及建祠经过。后大殿左右各有棂星门一座通后院,后院种植花草。面对大司马周公祠堂这尊石碑,笔者不无惊喜与激动。尽管已是 400年前的遗存,对于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仿佛听到今天的这尊刻碑向我们诉说着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祖辈们的殖深埋在这块生长万物的褐色的土地之下,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根。他们在古老的岁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支派繁衍,历数一代代人根深蒂固于斯地,且融入本地而成为了这块土地上新的主人。从而成了这块土地上历史的开拓创造者,同时也成为了这块土地上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文明与文化的见证人。因此,今天面对这尊刻碑,自然就会为此产生出一种作为主人和历史见证人那份颇为旷达怡然的自豪感。
大司马周公祠堂碑记的撰文、篆额、书丹,是三位赐进士共同完成的。一位是赐进士出身经筵日讲官记注起居管理诰勒编纂两朝实录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通家侍生王祚远顿首拜撰文。
一位是赐进士出身提督河南学政副使中宪大夫通家院生何应瑞顿首篆额。一位是赐进士出身刑部广东司主事承德郎乡卷文刘应召顿首拜书丹。立石时间是明天启五年(即一六二六年)孟夏吉且中宪大夫原任云南武定府知府不肖孙男承芳、承祖煎沐勒石。
今天,面对400年后的这尊刻碑,不禁使人浮想联,可以看出,立石人--大司马周公的两个孙子,对祖父的祠堂碑记相当的重视。特意聘请名声显赫、当朝为官的三位进士撰文、额、书丹,同时可以看出祖孙两代人的深厚感情。透过这尊刻碑,更不难看出三位进士对大司马周公一生为官、为人的仰慕与崇敬,和与同期为官的承芳兄弟的友情。
大司马周公的祠堂碑记,王祚远撰文。史书记载,王祚远,字无近,其先人自应天句容(今江苏省南京市句容县)来到普安卫为官,便落籍于普安州。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远以乡试二名考中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成为丑科进士。选底吉士,授检讨。天启四年兼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转吏部左侍郎,又晋升为尚书。在担负着朝廷官员选举任用重大责任的更部尚书任上。他总摄朝廷官员的任用之权,以忠诚于江山社稷的赤胆,以公正对待每一个住子的公心,对官员的擢降进退,皆秉公考察,最才为用,使这些朝廷的大小官员们在浩瀚的宦海中各得箕所,以得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才能。
大司马周公祠堂碑记由赐进士出身提督河南学政副使中宪大夫通家院生何应瑞篆额。何应瑞字至符,号大,明朝曹州府人,御史何尔健之子。何应瑞于1610年中进士,先后历任户部主事、常州知府、河南参政、副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具有较高的治理政事才能,在朝内享有较高的威望。何应瑞在督学河南时,竭力杜绝请托,不徇私情,提拔有真才实学之人。虽然何应瑞对明朝忠贞无二,一心一意维护明王朝政权,但历史的潮流终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结局。1646年,在崇祯皇帝吊死两年后,因为忠君心切,何应瑞绝食七日而死。
大司马周公祠堂碑记碑文由进士出身刑部广东司主事承德郎乡卷文刘应召书丹。之所以碑刻由刘氏书丹,可能是周承方兄弟看中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因为至今仍有刘应召传世书法作品存世。法通寺位于安定门内华丰胡同,坐北朝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正殿额为法通寺。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刘应召撰《重修法通寺记》,此碑至今藏于寺内。
大司马周世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周公著有《大司马周卫阳文集》十四卷,(这套450年前的明版古籍至今保存在后人周宝玺的手中)。这套书共集印六册,其中分有疏、记、志序、集序、诗词、碑记、庙记、祭文、行状、墓志铭等各种文体。是研究兵部尚书周世选的重要史料。
大司马周公祠常碑记竖排17行,全文917字,其中正文779字。碑记全文记述了建祠时间、经过,周公生平,赞颂了周公的功绩和忠言直谏的高费品格。通篇文字生动,文笔流畅。大司马周公祠堂碑记,对研究大司马周公的生平及历史人物、碑刻文化,祭祀民俗具有一定得历史研究价值。(刘石营)